河北省小麦根病的地域分布、病原种类及防治研究
【摘要】:
小麦根病是指由土传真菌引起的小麦根腐和茎基腐病害,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栽培制度和耕作措施的改进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土传的小麦根病
在河北省开始出现零星发病,并于1996~1997年在全省大面积扩展和迅速蔓延。
本研究通过1998~1999年以书信形式对河北省各市、县植保站进行问卷调
查,得到54个主要市、县自1980年以来小麦主要根病的发生情况,1999-2001
年进行了河北省小麦病害普查及重点市、县(邯郸、永年、磁县、曲周、馆陶、
隆尧、临西、宁晋、饶阳、正定、辛集、保定、唐山和滦县)实地调查并对有关
专家进行访问座谈,基本掌握了河北省小麦根病的发生与分布特点。以河北省113
个市、县气象站点自1985~1998年的气象资料和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土壤类型
作为划分依据,利用调查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三种主要根病(小麦纹枯病、
蠕孢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在河北省的分布情况进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河北
省小麦纹枯病和蠕孢根腐病在全省冬小麦产区发生趋势为从南到北依次减弱。邯
郸、邢台属重发区,石家庄、保定、廊坊为中发区,秦皇岛、唐山为轻发区。小
麦全蚀病分布多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及保定的部分市县,发生为害均较重。
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邯郸、石家庄、保定和唐山)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拔
节期和抽穗期)和不同品种间小麦根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唐山、石家庄两
地小麦全蚀病老病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根病的发生在品种之间存
在显著差异;如邯郸市的温麦6号,在两次调查中的发病率都较高,表现为高度
感病。保定市的冀麦36以及唐山的京东-8号,对小麦纹枯病均表现较强的感病
性;邯郸市的邯-4589和5316,石家庄市的石-97-6365和9541,保定市的71-3,
唐山市的H3007则表现较强的抗病性。
在河北省不同地区(邯郸、永年、磁县、曲周、馆陶、隆尧、临西、宁晋、
饶阳、正定、辛集、栾城、保定、安新、唐山和滦县)采集根病病株标样400余
份,进行室内分离培养,共分离病组织块3772块,分离菌落数2555个,将代表
菌株确定病原分类归属,除所有菌株采用盖片法培养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及产孢类
型外,另对丝核菌测量菌丝直径、观察培养性状、记录产生菌核时间和生长速率;
全蚀病菌在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及玉米粉培养基上采用插片法观察瓶梗孢子
及附着枝形态,散光照射保湿诱发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镰刀菌采用PSA标准
培养基进行培养性状、生长速率、产抱类型等计测,并利用麦粒培养基和土壤接
种法诱发产泡;其它菌种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将代表菌株做温室接种进行致病性
测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根病发生是由12种主要病原菌所致,以平脐蠕抱
菌最为常见,小麦纹枯病菌分布较普遍,但出现频率较平脐蠕抱菌要少,小麦全
蚀病菌在分布上虽有局限性,但发生为害较重: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中,小麦根
病病原菌种类和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植物提取物TS-26和 TS-90在不同处理时间及不
同浓度下对分离得到的几种主要病原菌的室内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用植物提取
物 TS-26和 TS-90处理 5种小麦根病病原菌在 168小时后仍然具有抑菌作用,在
稀释800倍时TS-26仍然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利用TS.26和TS-90对小麦种子分
别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用三种小麦根病病原菌进行土壤接种,测定两种植物提
取物在温室内对小麦根病的苗期防治作用,并用TS-26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和浸
种处理,测定其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提
取物对三种小麦根病都有一定防治效果,且TS26防效优于TS-90,浸种处理防
效优于拌种处理。
|
|
|
|
1 |
曹春梅,张建平,徐利敏,白全江,张庆平,赵存虎,孔庆全,齐凤鸣;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J];华北农学报;2001年02期 |
2 |
姚德生,童蕴慧;棉苗根病的病原种类及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1985年10期 |
3 |
李乾坤;王生荣;;甘肃省春小麦根病病原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4 |
张仲凯;李云海;张小雷;郑丽屏;何廷飞;;马铃薯病毒病原种类电镜研究初报[J];中国马铃薯;1992年03期 |
5 |
于三科,林青,冯凯;陕西省杨陵区鸡球虫病原种类的调查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1999年03期 |
6 |
裴宝红;;北方冷季型草坪草病害及病原种类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1期 |
7 |
陈礼明,熊焰;成都等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种类及分布[J];中国兽医杂志;2004年03期 |
8 |
;我国首次选出防治小麦根病有效药剂[J];天津农林科技;1994年04期 |
9 |
陈发炜;小麦根病种类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1995年01期 |
10 |
王春霞;小麦根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2年01期 |
11 |
盛秀兰;朱福成;白滨;杨凤歧;葛永红;胥昕;;甘肃省小麦根病及药剂防治的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2年11期 |
12 |
周先学;小麦根病的药剂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Z1期 |
13 |
郑果;小麦根病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年05期 |
14 |
甘国福,俞天辉,杨慧林;甘肃古浪小麦根病的生态防治[J];植物医生;1999年02期 |
15 |
李发玉,刘生红,张多鹏;小麦根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1999年03期 |
16 |
柳善平;几种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根病的效果[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12期 |
17 |
张启迪;小麦根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1994年11期 |
18 |
彭忠;小麦根病的克星——丙环唑、麦根宁[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7年01期 |
19 |
刘正坪,李荣禧,王立新,王永军,周宏友;四种杀菌剂对小麦根病病原菌的室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20 |
成惠珍,郭玉荣,李新花,赵淑贞;小麦根病的综合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