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北省坝上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分析

鲁绍伟  
【摘要】: 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减少和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具有独特的意义。与此同时,它又是一项涉及到千百万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为此,自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内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省坝上地处京津上风上水位置,本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对于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此,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连续两年安排在河北省坝上六县。示范工程不但对于改善当地环境、振兴坝上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根除北京日益严重的沙尘天气、保护城市安全、维护首都形象、丰富和净化水源、提高北京空气质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现行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哪些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坝上丰宁、围场、沽源、张北、康保、尚义六个首批试点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典型调查分析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从中发现和找到制约退耕还林的制度和政策因素,探讨欠发达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力图寻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和林业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退耕还林概况: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参阅美国与中国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先破坏后保护的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不合理土地利用现象的有力举措;中国退耕还林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退耕还林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剩余耕地的单产,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同时,政府应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及小城镇建设的引导;退耕还林的实施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依法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不是在短期内能见到效果的,长期坚持必有成效。该部分最后论述了目前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其存在哪些问题尚待改进或继续深入研究,并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部分退耕还林背景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退耕还林工程,就其产生的根源从社会经济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及西部大开发三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目的在于证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正确性及其深远意义。 第三部分退耕还林现有政策要点分析:为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就退耕还林政策 问题国务院连续颁发了国发[2000124 号文件及国发[2002八 号文件。国发 [2002) 10号文件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后对原有意 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为更好地把握退耕还林政策特征,论文对退耕还林现行政 策要点进行了归类分析。 第四部分在介绍工程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实 施过程及其各地区的实施状况,认为项目区成功经验突出的表现在:领导重视、责 任落实,健全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兑现政策、落实机制是动力;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程建设模式,是保证工程稳步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支撑是保障;最后简要提出了项目区目前工程实施过程中 所存在的认识问题、政策问题及制度问题。 第五部分现有行为主体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在退耕还林主要 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保护产权;二是制订市场规则,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 公正的环境;三是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四是承担投资主体的责任。就目前的生态环 境建设来说政府存在着缺位、错位及越位的现象;研究表明,林业部门及其乡镇在 退耕还林中承担着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项职能,然而在工程建设中缺乏一定的 利益补偿,这种只考虑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忽视调动林业部门和乡镇积极性的补助政 策是不完整的、不公正的,它将严重地制约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展开;目前农业、 水利、畜牧、粮食等其它部门则更多的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被动的配合这项工程 的开展。因而各部门协作的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有可能造成知识积累的浪费和投 资效率的损失,削弱工程的生态效益;农民是退耕还林的主体,退耕还林只有通过 广大农户的具体参与,才能实现具体目标。农户对退耕还林的具体参与,直接影响 到退耕还林的顺利开展。了解不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识,有助于根据农户的实际 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退耕;该部分最后对退耕还林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利 益主体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第六部分退耕还林效果影响分析: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6个 县、10个乡镇、12个行政村、200户农户典型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退 耕还林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和士地沙化,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其次,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 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七部分河北省坝上地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洪利;对建设城市大园林的思考[J];林业勘查设计;2005年02期
2 杜佐华,严国安;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改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3 何明威;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水土保持工程效果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2年S1期
4 雷智刚;;试论庆阳市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J];甘肃农业;2009年05期
5 乔敬图;;谈三年大变样与省会生态环境改善[J];河北林业;2009年03期
6 戴武刚;刘楠;;朝阳市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建设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5期
7 杨文治,韩仕峰,侯宝华;杏子河流域的土壤水分资源与利用评价(续)[J];水土保持通报;1984年05期
8 李耀锽,赵传集;山东种植业发展的技术战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9 以向阳;;人蟒情缘[J];绿色大世界;1999年03期
10 ;田永祯:大漠拓绿[J];内蒙古林业;2005年05期
11 王昕;李龙昌;田守岗;;山东省河湖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11期
12 刘国远;;瑞士农村建设及农业政策调整[J];乡镇论坛;2008年05期
13 陈彩平;;民用吊炕的特点及建造[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8年10期
14 朱光平;;退耕还林在镇安县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6期
15 李西民;;铁冲生态清洁小流域[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7期
16 李毓堂;;发展林区草业[J];草业科学;1988年03期
17 郑成文;;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研究[J];生态经济;1989年04期
18 张纪林;农桐间作技术经济效果动态分析[J];绿色中国;1990年06期
19 李毓堂;;中国草业协会筹备工作报告[J];草业科学;1992年04期
20 谷建才,李建飞,幺凤居;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关系辩析[J];生态经济;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绵清;余喜初;叶川;熊国根;诸葛渊;;百喜草治理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怀军;李帅英;周欣;;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建设效益分析[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禹雪中;彭期冬;;引水调控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及趋势[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4 张正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园林绿化对策[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曲耀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中国西北开放和北方生态环境改善[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成海钟;苏晓东;姚剑亭;尤伟忠;杨伟球;黄顺;仇恒佳;;海虞镇水环境建设与生态修复[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越;王还珠;;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介绍[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安芷生;;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背景及“西部开发”中的思考(摘要)[A];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文集[C];2000年
9 周爱平;杨鲁智;张文森;;滨州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对策建议[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0 孙才志;刘玉兰;杨俊;;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与可持续开发调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建军;矿业城市生态储存对土地利用的响应与平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古中博;赤潮灾害及其综合防治的生态、经济与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孙艳伟;城市化和低影响发展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瑞红;基于碳排放清单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足迹及碳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利勋;基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太子河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许艺豪;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D];湖南大学;2010年
3 刘颖;“天房美域”住宅小区规划分析与建筑设计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石峰;生态哲学视域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D];吉首大学;2013年
6 杨艳;西部大开发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田水松;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涛;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与游憩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江喜;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石建构城市美[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曲良艳;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南;连年不断提提案 促生态环境改善[N];民主协商报;2007年
2 青海省海北州科协 马应明;加强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大众科技报;2005年
3 记者 刘元斌;浙江农村生态环境改善[N];浙江日报;2003年
4 记者 翟楠楠 实习生 马红云 刘文华;众多野生动物省会“安家”[N];河北日报;2006年
5 翟光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路径选择[N];金融时报;2006年
6 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 陈光;实施林业产业化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N];农民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江瑜;生态环境改善,来宁越冬候鸟增多[N];南京日报;2007年
8 邓汉强 梁章锁;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 野生鸟类增多[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9 通讯员 王金山;精河县生态环境改善[N];博尔塔拉报;2006年
10 王绪东 巨文莲;生态环境改善了 牧工生活富裕了[N];兵团日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