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库区小叶杨和刺槐的耗水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官厅库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小叶杨、刺槐为研究对象,采用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热脉冲式树干边材液流测定技术和热扩散式树干边材液流测定探针(TDP)测定技术,从叶片和单株水平上探讨了刺槐和小叶杨的蒸腾耗水特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机理,其结果不仅可为更精确地估计生态用水定额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可为该区域这两种树种的选择及其合理林分的密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了小叶杨和刺槐树种的叶片蒸腾耗水规律:叶片蒸腾速率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强而增强,08:00,小叶杨叶片蒸腾速率为77.66g/m~2·h,而刺槐仅为20.98g/m~2·h;大约在12:00-15:00达到峰值,小叶杨和刺槐分别为229.73g/m~2·h和143.94g/m~2·h。之后又逐渐减小。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小叶杨,辐射强度和空气温度日变化对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10cm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对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不明显:而对于刺槐,其叶片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相关性较好,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风速日变化与叶片蒸腾速率之间无显著性相关。
2)研究了小叶杨和刺槐树种的树干边材液流的日变化、连日变化以及月变化进程,发现小叶杨和刺槐树干液流日进程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通常白天07:00~08:00液流开始上升,以后,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强,气温、土壤温度的增加,使得液流速率不断上升,并且在12:00~15:00左右达到其峰值,然后开始下降,19:00左右速度变慢,直至来日日出之前达到最低值;也证明夜间有微弱液流存在,这是树体水分恢复和储水阶段,以备来日耗水之用。
3)研究了边材液流随方位、插入位点和径阶的变化规律,探明在树干的不同方位,液流速率存在有一定差异,规律为:西侧>北侧>南侧>东侧;树干不同位点的液流速率在昼夜变化趋势及峰形一致,但其峰值存在有一定差异,整个树干径向不同位点的液流速率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边材液流速率随径阶的增大无明显规律,但液流通量和耗水量随径阶的增大而增大。
4)通过对树干边材液流规律的测定发现,刺槐的边材率较低,只有14.8%,而小叶杨边材率为81.8%。
5)本文分析了不同气象因子对液流的影响方式,建立了两树种边材液流速率与微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并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小叶杨:Vs=9.467—0.109RH+0.322Ta+4.108×10~(-3)ESR—0.268Ts,R~2=0.963;刺槐:Vs=6.033×10~(-3)ESR+0.749Ta—9.502,R~2=0.956)。
6)以小叶杨树种为例,利用其边材宽度与胸径之间良好的相关性(Ysy=2.87+0.23×Xsy,R~2=0.97),在热扩散技术测定的单株耗水量的基础上,完成了单株耗水到林分耗水的空间尺度放大。
|
|
|
|
1 |
纪明喜;毕翠玉;迟道才;郭成久;;水稻优化灌溉田间耗水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S2期 |
2 |
徐祝龄;曾宪竞;曾席全;;河北大名沙改试验区麦田水分平衡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3 |
徐为根,申双和,姚克敏,吴洪颜;不同水分处理下南京地区冬小麦耗水量特征及其模拟[J];气象科学;2002年02期 |
4 |
陈杰,马兴林,杨文钰,崔震海,凌碧莹;玉米穗期水分胁迫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5年02期 |
5 |
孙新忠;葡萄渗灌节水增产效果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05年08期 |
6 |
黄亚丽;张立峰;;华北高寒区不同潜水位萝卜田耗水特性与覆膜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
7 |
王淑芬;张喜英;裴冬;;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
8 |
蔡燕;王会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
9 |
董宝娣;张正斌;刘孟雨;张依章;李全起;石磊;周永田;;小麦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对灌溉制度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
10 |
施关正;赵致;袁玉清;;干旱胁迫下不同玉米杂交组合水分利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1 |
张小田;;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断水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6期 |
12 |
潘公平;;泾惠渠灌区冬小麦灌溉用水优化研究[J];陕西水利;2010年02期 |
13 |
樊艳改;王利民;;保定平原区棉花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年03期 |
14 |
单玉芬;王立坤;马永胜;宋长虹;;不同水分亏缺对向日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
15 |
何淑玲;马令法;;修剪留茬高度对沟叶结缕草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04期 |
16 |
陈书飞;何新林;汪宗飞;杨贵森;李宁;;微咸水灌溉梭梭田间耗水量与生长关系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2期 |
17 |
王积强;水稻田耗水量试验设备与测试方法的改进[J];灌溉排水学报;1985年03期 |
18 |
杨改河,申云霞,唐拴虎;土壤贮水量与油菜产量关系的模拟试验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2年03期 |
19 |
徐祝龄;王砚田;;武川旱农试验区马铃薯田水分平衡[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20 |
王仕新,刘作新,赵焕胤,庄季屏;辽西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