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粒度对棉花“铃—叶系统”协调性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以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在三个不同处理(处理1为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2为大粒不饱满的种子;处理3为小粒饱满的种子。)下叶、铃系统的特征,旨在探明种子粒度对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主要器官生长与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对“铃—叶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为棉花生产上种子质量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种子的大小不影响发芽率,但体积小的种子比体积大的种子萌动快;饱满度差的种子发芽率较低,不宜种用。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植株生长健壮、高大;小粒饱满的种子处理植株小、弱;大粒不饱满的种子田间出苗率最低,生长状况介于前二者之间。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提早进入了生殖生长阶段,盛蕾期之前果枝和蕾的数目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干物质积累方面,在以营养生长为主的前期阶段和以生殖生长为主的后期阶段处理间的差异明显,整株和各部分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干物重基本都表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的趋势。生长后期处理间成铃籽棉和成铃壳的干物重变化趋势亦是如此。
种子粒度对叶源特征的影响为:较大的子指有利于创建较大的源叶面积,不同时期棉田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呈处理1处理2处理3的趋势。棉株上、中、下及其内、外围六个结铃区位开花当天铃的对位叶叶面积亦表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种子子指较大的处理盛花期前主茎功能叶片的生理功能较强,表现为处理1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相对较高,MDA含量较低,净光合速率较高。种子粒度对内围铃对位叶的生理特征影响较小;对外围铃对位叶的生理性状影响较为明显。下部和中部外围15天铃的对位叶中IAA/ABA值为处理1处理2处理3。不同铃龄下部外围铃对位叶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是处理3的最小,可见,小粒种子的外围铃叶质量相对较差。
种子粒度对库特征的影响:不同处理对内围铃棉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下部外围铃棉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后期表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下、中、上部外围15天铃的棉籽和铃壳中GA含量处理3明显低于处理1和处理2。处理1在棉铃横径、单铃籽棉、壳的干物重上都表现出优势,小粒饱满的种子处理的上述性状测量值最低。成熟时,铃重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中、下部第一果节铃受种子粒度影响不明显,其余部位铃重变化多数呈处理1处理2处理3,的趋势,而且,在棉株外围第四果节处处理3结铃率极低。
在初花期之前,处理1的单位叶面积载蕾、铃数量明显大于处理2和处理3,但之后处理间趋同。收获时单株载铃量、单铃籽棉重和籽棉产量均表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种子粒度对下部内围铃棉纤维品质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它五个结铃区位的棉纤维品质处理间表现出差异,以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纤维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大粒不饱满的种子处理,小粒饱满的种子处理纤维品质最差。种子粒度对衣分影响较小。
处理间比较,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铃—叶系统”协调性较好,表现为强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