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的限制因素研究
【摘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河北平原主要的粮食生产种植制度。本文以山前平原藁城、辛集,黑龙港地区曲周、大名、深州、宁晋共6个县农户的正规调查和专家问卷调查以及生产潜力的模拟材料为依据,对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制约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素有一个系统、客观的认识,为相关的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提供研究和政策决策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河北平原典型县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潜力的估算结果为:光温生产潜力模拟估算值为22916.6~26071.5kg/hm~2,光温降水生产潜力模拟估算值为16860.5~18660.8kg/hm~2。
2.高产攻关田产量可以作为各个县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小麦—玉米种植制度技术潜力的参考指标,调查农户的产量在13462.5~14525.0kg/hm~2,仅及高产攻关田产量的66.9%~73.2%。
3.制约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的技术因素是:品种使用混乱;整地质量差;种植密度不合理,小麦种植密度上存在大播量、大群体的倾向,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播期不当;底施有机肥很少,化肥的投入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和数量不合理现象,小麦玉米两季投入的化肥总量在557.66~900.09kg/hm~2之间,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36∶0.09,农户比较重视小麦施肥,其中约66.8%(氮肥的60.8%、磷肥的85.1%、钾肥的60.1%)用于小麦,与高产攻关田施肥量相比(平均为N468.75kg/hm~2,P_2O_5 211.25kg/hm~2,K_2O 148.75kg/hm~2,比例为1∶0.45∶0.32,总养分828.75kg/hm~2),受调查的多数农户氮肥用量过高而钾肥投入甚少;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时期不当;对病虫害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根据小麦—玉米两熟高、中、低产的划分标准(高产≥15000kg/hm~2,中产11250~15000kg/hm~2,低产≤11250kg/hm~2),调查农户的产量水平大部分处于中产阶段,占74.6%;不同地区在明确限制因素的主次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区域的主攻方向。
4.制约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的经济因素是经济效益偏低,调查农户小麦—玉米两季平均产量为13759.58kg/hm~2,净产值为10245.91元/hm~2;与棉花相比,盈利仅为棉花的75.3%。
5.制约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的社会因素是: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户获得技术信息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功能;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玉米生产潜力的发挥。
|
|
|
|
1 |
季广德,陈彦才,刘卫东;内蒙古典型旱农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3期 |
2 |
唐仕华;印度龙虾生产潜力巨大[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6年12期 |
3 |
;电子元器件市场生产潜力大[J];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6年05期 |
4 |
;陕南的油茶资源及生产潜力[J];陕西林业科技;1975年05期 |
5 |
张连佳;姜建方;张杭英;董勤红;;发挥低丘红壤幼年稻田生产潜力有关技术措施的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
6 |
贺福中;郭志利;;闻喜县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J];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7 |
徐文修;许秉钊;;木垒县旱地春小麦生产潜力初探[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8 |
宋凤斌,姚运生,戴俊英;长春地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J];吉林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
9 |
孙希华;长清县农用土地生产力评价及生产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
10 |
郑亚萍,田云云,沙继锋,张美英;花生生产潜力与高产途径[J];花生学报;2002年01期 |
11 |
王龙昌,谢小玉,王立祥,蒋骏;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2期 |
12 |
梁佳勇,谢振文,何昆明,冯颖竹;广东水稻生产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4年04期 |
13 |
唐冲,马礼,杜淑焕,魏爱青;尚义县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其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04期 |
14 |
李建平;论消费环境与节约型社会[J];生态经济;2005年12期 |
15 |
王建勋;朱晓玲;庞新安;刘彬;李新国;;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以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气象;2006年02期 |
16 |
黄利斌;李晓储;张定瑶;陈永辉;陆兴安;;丘陵岗地中山杉302生长规律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17 |
蒋桂英;白莉;吕新;;绿洲农区与非绿洲农区棉花生产潜力评价与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5期 |
18 |
夏海乾;钱晓刚;冯勇刚;廖勇;;贵州烟叶产量生产潜力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6年05期 |
19 |
姜志伟;武雪萍;华珞;蔡典雄;逄焕成;吴会军;姜涛;郑妍;李银坤;;洛阳旱地夏玉米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
20 |
钟海玲;高荣;张强;;三峡库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