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摘要】: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其寄主范围广,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在研究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不同病原菌抗性反应的基础上,探讨了拟南芥抗灰葡萄孢侵染的表型特征、细胞学证据和生化机制,对拟南芥抗灰葡萄孢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和定位,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和mRNA差异显示—PCR(DDRT-PCR)技术获得了大量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的相关基因片段,克隆了2个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同时通过原核基因的表达初步验证其中1个抗病相关基因对灰葡萄孢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更好地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遗传资源和信息,促进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相关作物的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通过对拟南芥11个生态型对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抗病性反应测定,筛选出了具有抗/感差异表现的拟南芥—病原菌组合。供试40个菌株中,有19个菌株对拟南芥的11个生态型都表现抗/感差异,其中10株为灰葡萄孢菌株。试验选择灰葡萄孢菌株BC18为供试菌株,确定对其表现抗病的Col-0、Ws-0生态型和对其表现感病的Ler生态型为供试拟南芥。Col-0、Ws-0生态型接种灰葡萄孢菌株BC18后表现的抗病症状不同。Col-0生态型接种后表现免疫,Ws-0生态型接种后则出现过敏性坏死斑点。
2.试验对3个拟南芥生态型的细胞组织形态进行显微观察,比较在3个拟南芥生态型的叶片上,病菌的萌发、侵入及扩展的情况,获得了拟南芥Col-0和Ws-0生态型抗灰葡萄孢以及Ler生态型感灰葡萄孢的细胞学证据。同时,试验通过比较拟南芥抗病生态型Ws-0和感病生态型Ler接种灰葡萄孢后寄主防御酶系活性和非酶类物质丙二醛的含量变化,探讨了防御酶系和非酶类物质与拟南芥抗灰葡萄孢侵染的关系。确定了POD、CAT、PPO和PAL活性及MDA含量与拟南芥对灰葡萄孢的抗性密切相关:SOD活性与拟南芥对灰葡萄孢的抗性关系不密切。
3.本研究将抗灰葡萄孢拟南芥生态型Col-0与感病生态型Ler进行杂交,分析F_1和F_2代对灰葡萄孢的抗病表现,确定了拟南芥对灰葡萄孢的抗性受2个基因控制。应用图位克隆技术,确定了与2个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将抗灰葡萄孢基因(暂命名为BC1和BC2)分别定位于拟南芥第4染色体和第5染色体上。BC1位于CCR1和DHS1之间,分别与CCR1和DHS1相距1.2cM和1.6cM;BC2位于CA72/NGA151和NGA106之间,分别与CA72/NGA151和NGA106相距1.4cM和2.4cM。
4.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获得拟南芥不同生态型接种灰葡萄孢后基因表达的差异cDNA片段。同源性分析表明,接种灰葡萄孢后,诱导了一些与转录、膜内外物质转移、蛋白合成、信号转导等有关的基因表达,并有可能启动多种调控机制,尤其是转录过程中的调控。片段AM-2含有GAF保守区域,与组氨酸激酶传感器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拟南芥的乙烯信号转导有关,因此初步判断AM-2序列可能与
|
|
|
|
1 |
张继民;灰葡萄孢生理与形态特征[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2 |
金城;;灰葡萄孢产孢新基因的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3期 |
3 |
张为宏;朱廷恒;汪琨;崔志峰;;一株灰葡萄孢细胞壁完整性缺陷突变株的分子鉴定和表型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
4 |
王璇;邢继红;赵斌;韩建民;董金皋;;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3期 |
5 |
张玉净;郝志敏;郑蒙;张金林;董金皋;;灰葡萄孢产孢缺陷菌株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
6 |
郑晓莲,董金皋,齐秋锁,李冬梅;灰葡萄孢毒素的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J];植物病理学报;1998年03期 |
7 |
张杰;王春梅;程罗根;陈浩;石志琦;;丁香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8年01期 |
8 |
寇宏达;张艳杰;乔丹娜;魏学军;李亚宁;李兴红;刘大群;;灰葡萄孢霉对不同葡萄品种致病力差异的检测和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3年08期 |
9 |
刘莎莎;陈小龙;;与灰葡萄孢致病性相关的真菌毒素及胞外酶[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0 |
邢继红;班红卫;瓮巧云;董金皋;;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灰葡萄孢的抗病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1 |
童蕴慧,徐敬友,陈夕军;灰葡萄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年04期 |
12 |
张悦;施唯;李丹;路沁;陈子牛;;灰葡萄孢基因中微卫星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
13 |
张鹏;姜兴印;房锋;纪春涛;王建国;张培正;李大鹏;;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活性和作用机理初探[J];农药学学报;2007年04期 |
14 |
王兰英,宗兆锋,刘正坪;大丽轮枝孢和灰葡萄孢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5 |
韩之琪;贲海燕;谢学文;石延霞;李宝聚;;灰葡萄孢对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4年05期 |
16 |
童蕴慧,陈夕军,徐敬友,丁飞燕,纪兆林;江苏省蔬菜灰葡萄孢生物学性状及致病力研究初报[J];中国蔬菜;2003年01期 |
17 |
何培青,张鹏英,陈靠山,李光友;番茄几种挥发性组分对番茄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J];云南植物研究;2005年03期 |
18 |
贾娇;邢继红;李志勇;董金皋;;灰葡萄孢钙调磷酸酶β亚基基因及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9 |
高智谋;李艳梅;李喜玲;章战华;营金凤;;源自不同寄主的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J];菌物学报;2009年03期 |
20 |
陆仕华,周正来;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对碳源的利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