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薹—芥蓝异附加系的创建与鉴定研究
【摘要】:
单体异附加系是基因定位等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菜薹-芥蓝异源四倍体(AACC)为基本材料,采用回交选育和核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了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的创建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菜薹-芥蓝异源四倍体(2n=4x=AACC=38)为母本与二倍体菜薹(2n=2x=AA=20)回交,结籽率达28.94%。
(2)菜薹-芥蓝异源三倍体(2n=3x=AAC=29)与二倍体菜薹(AA)回交,结籽率达25.79%。
(3)从324个回交(AAC×AA)子代中鉴定出了30个2n+1=21的株系,占鉴定总数的9.26%。
(4)从30个2n+1=21的株系中初步鉴定出了一套单体异附加系。其中,AA+C1的株系3个,AA+C2的株系2个,AA+C3的株系3个,AA+C4的株系1个,AA+C5的株系2个,AA+C6的株系2个,AA+C7的株系3个,AA+C8的株系2个,AA+C9的株系1个。
(5)初步将决定芥蓝的花茎带棱基因与其1号染色体,白花基因与其2号染色体,叶片托叶基因与其3号染色体,开花期基因与其4号染色体,花蕾长度基因与其5号染色体,花瓣长宽比基因与其6号染色体,花药紫色斑点基因与其7号染色体;开花持续时间基因与其8号染色体有关。
(6)各单体异附加系在中期Ⅰ均有三价体存在,其中ad-1的三价体频率最高,为36.4%,ad-3的频率最低,为5.6%。
(7)单体异附加系(AA+C1~AA+C8)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27.27%,33.33%,30.77%,45.83%,47.62%,33.33%,50.0%,28.57%;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8.18%,9.52%,15.38%,41.66%,19.02%,11.78%,10.0%,9.52%。
|
|
|
|
1 |
满红;张成合;王新娥;张广华;;4x菜薹与4x芥蓝种间杂交获得异源四倍体及其鉴定[J];园艺学报;2007年05期 |
2 |
陈雪平;申二巧;张成合;李晓峰;轩淑欣;申书兴;;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传递及两个二体异附加系的获得[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
3 |
赵秀娟;广东芥蓝品种及其无公害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5年03期 |
4 |
李素文;京津地区春露地芥蓝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2001年05期 |
5 |
邢作山;特种蔬菜──芥蓝及其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年03期 |
6 |
杨暹,杨运英;温度对芥蓝生长发育与菜薹形成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2年04期 |
7 |
关佩聪,李孟仿;芥蓝菜薹发育与品种、花芽分化和生长的关系[J];园艺学报;1989年01期 |
8 |
郑岩松,方木壬,张曙光;芥蓝与菜薹杂种后代对TuMV的抗性[J];中国蔬菜;2003年05期 |
9 |
任艳蕊;乔雪华;张成合;李晓峰;申书兴;;芥蓝-菜心种间三倍体CCA的合成及细胞学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年02期 |
10 |
张华,刘钧如,黄亮华,郭碧瑜;水培芥蓝反季节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1996年03期 |
11 |
袁鹤;张成合;满红;王新娥;;4x菜心×2x芥蓝的胚胎发育观察及离体培养获得异源三倍体[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年03期 |
12 |
李黄丽,王清江;刘建文露地栽培芥蓝效益高[J];吉林蔬菜;1994年04期 |
13 |
范树阳,戴高柱;蔬菜品种系列之七芥蓝[J];致富之友;1996年09期 |
14 |
刘海涛,关佩聪;芥蓝的分类学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5 |
常向;秋植芥蓝品质佳[J];农村科技开发;1996年05期 |
16 |
刘长庆;芥蓝及其高产栽培[J];中国土特产;1998年05期 |
17 |
高亮,刘光文;芥蓝的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1994年11期 |
18 |
姚永金;西洋芥蓝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9年08期 |
19 |
吴健;西洋芥蓝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10期 |
20 |
杨暹,杨运英;苗期温度对芥蓝花芽分化、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