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CaM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李志勇  
【摘要】: 玉米大斑病的控制始终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控制玉米大斑病危害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其致病过程。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过程是玉米大斑病菌和寄主玉米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这一特异互作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对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机理,设计新型杀菌剂,提出新的植物病害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Ca~(2+)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的调控作用。 本文首先利用Ca~(2+)信号转导途径特异性抑制剂确定了Ca~(2+)信号转导途径与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相关。研究发现,钙调素抑制剂TFP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处理分生孢子,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可使附着胞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钙调素(CaM)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c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获得CaM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获得了CaM的cDNA全长序列。并根据CaM基因cDNA全长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获得了该基因DNA全长。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该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水稻胡麻斑(Cochliobolus miyabenus)、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等的钙调素基因的相似性为95%~100%。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素基因CaM,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EF010936)。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DNA全长776 bp,cDNA全长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有4个内含子,试验中发现的所有内含子均符合GT-AG法则。 利用genomic walking技术获得CaM基因启动子序列,用Proscan在线软件对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多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保守序列(如TATA-box、Sp1、AP-2和TFIID)。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的CaM基因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为了研究钙调素基因对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构建了玉米大斑反义诱导表达载体,并对它们的正确性进行了酶切验证。利用PEG介导的转化系统将构建好的含有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化到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中,获得了14个抗性转化子,这些转化子能在潮霉素抗性平皿上连续继代培养。通过使用设计的潮霉素磷酸转移霉基因特异性引物和分子杂交进行筛选,得到了2个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在奎宁酸诱导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的附着胞多为畸形并且黑色素沉积减少,提取的HT-毒素对感病寄主叶片的毒力显著下降。 利用候选基因法克隆了钙调素下游的钙调磷酸酶A亚基、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 钙调磷酸酶A亚基编码525个氨基酸,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小麦颖枯病菌(P.nodorum)、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等的钙调磷酸酶基因的相似性为860%~94%。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基因CNA,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为(EF407562)。该基因内部含有6个内含子,分别为116bp、47bp、47bp、47bp、47bp和49bp。 玉米大斑病菌中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有4个不同亚型,通过RACE技术已经克隆出3个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而第4个仅得到部分片段。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分别为(EU605885,EU605886,EU605887)。4个不同亚型的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都含有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和活性位点保守基序。 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抑制剂实验和钙调素基因反义抑制实验均表明钙调素基因对于玉米大斑病菌形成正常附着胞是重要的,同时钙调素也调控着毒素的合成。而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组分钙调素依赖的磷酸酶、激酶基因的克隆,为后续认识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途径奠定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志勇;郝志敏;司贺龙;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的克隆及三氟拉嗪的抑菌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08年03期
2 邱帅;吕瑞;范辉;万亚民;黄海;杨管金子;;基于CAM矩阵的水下机器人容错控制方法[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21年01期
3 李娜;徐鹏飞;;乳化沥青种类和用量对CAM砂浆性能影响[J];甘肃科技;2021年13期
4 李家浦;张俊丽;;智能制造趋势下少数民族地区高职“CAM技术”课程建设研究[J];南方农机;2020年11期
5 高鑫;王鹏程;曹翔;;CAM环境下飞机结构件加工刀具及切削参数自动推送技术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20年10期
6 黄海龙;狄金叶;;数控冲床CAM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机床与液压;2017年01期
7 吴俊;;对数控加工中CAM软件应用的几点探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20期
8 叶宛丽;;化工设计过程中CAM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年34期
9 张光明;李荣;龙明源;;基于高速切削CAM编程问题及对策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9期
10 朱翠玲;牛媛媛;朱明军;刘新灿;王永霞;刘红军;秦海风;何卫士;孙彦琴;;水蛭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1年04期
11 唐清春;吴汉夫;;CAM后置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2009年12期
12 关军锋,郑桂珍,李广敏;干旱胁迫下CaM与小麦胚芽鞘和幼根生长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4年10期
13 吕强;浅谈高速铣削中CAM软件智能化的特点[J];电子工艺技术;2003年01期
14 邓奕,彭浩舸,谢骐;CAM后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5 许文才;折叠纸盒CAM技术的发展[J];包装工程;2002年04期
16 孙永鹏;张少林;;变螺距诱导轮的CAM技术[J];火箭推进;2001年01期
17 周定伍;中小型航空发动机CAM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J];航空科学技术;1997年04期
18 霍建飞;宋水山;李星;杨文香;刘大群;;CaM及各亚型基因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年04期
19 谢艳玲;邱翔;张爱琼;黄慧萍;尤莉;;老年谵妄CAM评分联合血清皮质醇测定[J];心理月刊;2021年12期
20 李言;蒋高明;吴志明;郑宝平;徐存东;;集成于CAM的经编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上海纺织科技;201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翠玲;牛媛媛;朱明军;刘新灿;刘红军;秦海风;何卫士;孙彦琴;;水蛭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2 朱翠玲;牛媛媛;朱明军;刘新灿;刘红军;何卫士;;水蛭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翠玲;牛媛媛;朱明军;刘新灿;刘红军;何卫士;;水蛭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郭宝生;赵存鹏;王凯辉;刘素恩;耿军义;;转CaM基因棉花阳性植株的筛选[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孙国峰;张金政;石雷;唐宇丹;姚娟;;渗透胁迫对CAM植物——松塔景天幼苗保护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许良栋;毛善国;孙志刚;张皓;;CAM存储器功能模型的研究与实现[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郝丽;李和平;;梅花鹿鹿茸生长顶端组织CaM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陈亚洲;齐从谦;甘屹;;基于Web的CAM异构数据转换和传输的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雪强;宫全美;胡其志;;修正Cam模型与Matsuoka-Nakai破坏准则的结合[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黄剑鸣;张鹏;;模具CAD/CAM技术[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1 吕应堂;;Ca~(2+)CaM蛋白激酶在水稻体内的免疫定位分析[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2 李玉萍;;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13 张君诚;孟玉环;陈树思;刘思衡;庄伟建;;植物Ca~(2+)-CaM信号系统及其调控研究进展[A];2005'海峡两岸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4 卢高峰;;非典型结构的五轴数控放电高效铣机床CAM后处理及软件实现[A];2014年全国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研讨会交流文集[C];2014年
15 林植芳;彭长连;林桂珠;;干旱诱导长叶景天向CAM型转变时PSII活性的变化[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6 徐亚君;李辉;谢晨峰;;一种支持150位和300位宽度的CAM存储器设计与实现[A];第十七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三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7 沈康乐;潘勇;;数控线切割机床CAM系统图形仿真软件的研制[A];第四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8 王栋才;刘云峰;李伯休;董星涛;姜献峰;彭伟;;基于金属3D打印与CAM结合的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数字化设计及制造[A];第十六次全国口腔医学数字化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19 钟君臣;;CAM技术在工模具加工中的运用[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20 陈疾忤;陈世益;吴子英;曹深诚;李宏云;李磊;李宏;李云霞;;关节镜下股骨头颈成形术治疗CAM型股骨头髋臼撞击症[A];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志勇;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CaM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周妙苗;关于吸入麻醉药对体内及体外Ca~(2+)-CaM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彭抒昂;Ca和CaM在梨成花中的动态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1997年
4 梁全;叶轮五坐标数控铣削CAM和CNC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孙清鹏;Ca~(2+)/CaM 在拟南芥茉莉酸信号通路中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邓华;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CAM)途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李敏;金属板材渐进成形CAM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徐亮;马尾松响应松材线虫侵染的CaM和CaMBP钙信号转导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赵振国;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成骨细胞CaM、β_2M和HSP90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10 宋林霞;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G蛋白及CaM相互作用的新蛋白[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1 靳晓曙;激光直接制造和再制造技术CAM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12 岳海林;钙调素(CaM)和Aux/IAA基因克隆及其在梨、柑橘子房/幼果和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3 修宗昌;脾虚证Ca~(2+)/CaM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14 管祺杰;兼性CAM植物冰晶日中花在盐胁迫下从C_3向CAM转变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15 江国荣;FIA检测AGEs和CAM整体模型实验方法的建立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药筛选[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16 顾采琴;Ca~(2+)、CaM及其目标酶与乙烯诱导番茄和草莓果实成熟衰老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7 段永强;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8 李冰;Ca~(2+)-CaM信号系统在热激转录因子活性调节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9 吕盼稂;CAM中的自动特征识别、CL快速计算及动态插补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0 陈继民;大功率CO_2激光三维智能加工CAM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丽君;美国山核桃CaM基因的克隆及在盐胁迫下的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任泊宁;基于CAM的雨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3 吴骏;拟南芥IQM2参与成花调控与CaM信号关系的初步研究[D];广州大学;2017年
4 郑莎莎;基于CAM的雾雨天气下高速公路控制信号施加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吕文欢;高速CAM抗软错误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张伟;基于CAM模型对白土茯苓活性成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陆云芳;细分曲面在CAM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刘娴;操纵细胞CaM活性对转基因烟草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玉芳;激光淬火热处理CAM系统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建;基于数控机床直齿锥齿轮加工的CAM研究[D];辽宁工学院;2007年
11 杨忠凤;金属板材激光切割CAM系统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12 柏冬;基于CAM模型老鹳草活性物质制备工艺研究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3 许良栋;CAM存储器功能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4 杨双龙;操纵细胞CaM水平对转基因烟草脯氨酸代谢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5 王甜元;套袋苹果梨果实着色期花色苷、内源激素及CaM的含量变化[D];延边大学;2020年
16 李燕燕;基于CAM模型醋鳖甲中寡肽类活性成分研究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7 于宁;数控转塔冲床板材CAM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8 谢滟;基于CAM模型椒目化学成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9 钟元;集成化逆向工程系统CAM模块的研究与开发[D];四川大学;2003年
20 张庆功;基于抛光机的CAM软件的开发[D];长安大学;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