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王疆霞  
【摘要】:坡面径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坡地径流窖灌农业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模式。通过合理集蓄、分配和利用坡面径流资源,从而缓解人类发展需要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解决水、土资源短缺问题的良策。本论文,依托陕西省水土保持科研示范项目“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研究”。论文立足秦巴山区,站在陕南土石山区全局的高度上,以小流域水(坡面径流)、土(坡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水土保持学,水文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资料收集、外业调研、数学模拟和理论分析为手段,以陕西省商南县马家沟小流域为典型案例,开展了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项目中本人前期参加、完成的研究工作,本学位论文在系统介绍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坡面径流集蓄利用以及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进行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以坡面径流资源为主要约束条件,从数量和空间位置上最优分配了小流域的水、土资源。然后以最优分配确定的各土地利用面积为主要约束条件,确定蓄水工程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将坡面径流资源进行了时空二次分配。本论文提出的配置原则和方法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解决了最优“配”(数量上分配)、“置”(空间上放置)小流域水、土资源的难题。首先构建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实现了单纯形法的模型求解,在数量上获得小流域水、土资源的最优分配;然后将计算结果结合ArcGIS的运用和二次开发,实现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置的最优确定。即在空间优化配置各种土地利用面积的同时获得汇水区与灌溉区的最佳配置,从而在空间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同时也空间优化配置了水资源。并且将之应用到案例区--商南县马家沟小流域。 3、尝试了基于GIS的水文模型的构建和运用。利用ArcGIS9.2软件空间分析及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 Model)的功能,提取SCS产流模型(Soil Consveration Sevrice, SCS)所需参数,确定并给子流域赋CN值(Runoff Curve Number, CN),然后根据构建的SCS模型来编程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各旬的产流情况。并且将之应用到案例区--商南县马家沟小流域。 4、在项目设计提出的原“容亏累计法”计算蓄水工程容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细化及重新编程计算,将蓄水工程容积调蓄的时间步长由月细化成旬,并且将之应用到案例区--商南县马家沟小流域。同时,本学位论文进一步增加了“逆时序法”的计算、“容亏累计法”计算结果与“逆时序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的内容;将利用产流率计算坡面产流和SCS径流曲线数法模拟产流两种结果代入“逆时序法”计算蓄容,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容亏累计法”计算蓄容考虑了旬内调节蓄容,因而蓄容计算结果比“逆时序法”计算结果略大。这是科研示范项目“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研究”结题之后、撰写本学位论文中的一个创新点。 5、提出了蓄水工程空间位置优化确定的方法。提出以Arc Hydro数据模型自动提取的水系节点为基础,根据蓄水工程的优化选址的基本原则,为蓄水工程优化选址的方法,并在案例区实践,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合理。这是科研示范项目“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研究”结题之后、撰写本学位论文中的又一个创新点。 6、提出了单个蓄水工程容积的确定方法。对于已确定空间位置的蓄水工程,运用两个方法:模拟计算法和分配总蓄容法为单个蓄水工程确定蓄容。对案例区分别用两个方法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基于SCS模型的模拟确定蓄容计算步骤多,计算过程复杂,但计算更准确,精度高,易于与GIS结合,易于与基于GIS的水文模型结合,仿真度高。而且,由于考虑了每旬的余水能被低位蓄水工程再利用,模拟计算的单个蓄容之和小于总蓄容。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优化计算的基础,也可用来对比研究,其研究方法与结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已确定总蓄容”的分配蓄容,方法简便宜行,适于在广大农村推广,但人为因素较多,没有真正进行优化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这是科研示范项目“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研究”结题之后、撰写本学位论文中的第三个创新点。 本研究区别于前人多数将水、土割裂开研究的方式,将小流域水、土资源综合考虑。具体实现包括两个层次的配置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第二个层次是蓄水系统的空间优化配置。以上两个层次的工作确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庞志桐;刘运河;于丹;;坚持林上山田下川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尚志县退耕还林效益显著[J];东北水利水电;1985年07期
2 张小林,贾敏;陇南土石山区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农业综合开发[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6年03期
3 郑晓莉;那日娜;;浅议水土流失防治[J];现代农业;2008年03期
4 于铜钢;;“柴达木盆地农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J];农业工程学报;1986年03期
5 朱显谟;试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对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见解[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1期
6 吴景社;世界水土资源的潜力与粮食人口问题[J];世界农业;1994年02期
7 张静,张玉芳;水土资源管理及研究中报表自动生成的通用程序设计[J];水土保持通报;1994年03期
8 李洪彬,裴宇钟,王备麟;三江平原湿地水土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J];现代化农业;1997年04期
9 曹大斌,陈保华,雷有军;发展水利事业 推进结构调整[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年04期
10 黄道友,王克林,黄新,汪立刚,彭佩钦,刘守龙,宋变兰;丘陵红壤开发的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11 蒋桂英;白莉;吕新;赖先齐;;绿洲不同生态区资源变异及水土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12 朱京炜;王利平;;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6年03期
13 徐冰;郭克贞;思世勇;赵培成;;地质统计学及其在草地水土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14 刘义侠;;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安徽地质;2006年03期
15 余希;;西部地区水土资源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7年05期
16 渠俊峰;李钢;张绍良;张培;;江苏段黄河故道水土资源潜力分析与治理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17 罗焕炎;浅谈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地水土资源在用中求治[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年03期
18 ;加强预防监督 保护水土资源[J];中国水土保持;1992年07期
19 吴景文,董景海;利用水土资源 发展庭园经济[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03期
20 沈家涛;新疆兵团30团农业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浅析[J];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志远;;西北黄土高原城郊水土资源动态变化与生态安全机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娜;付强;贺延国;;蚁群算法在水土资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雷瑞芳;;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与保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张军海;李秋梅;张显双;;水土保持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5 李本章;齐春香;赵松;;庆云县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利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6 蒲玉宏;;榆林沟流域水土资源耦合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青龙;李明俊;李耀庭;张益民;谢立新;;以镇江为实例对水土资源联动经营模式的探讨[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钟瑞森;董新光;;由区域水盐平衡优化管理阿瓦提灌区水土资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西北地区种植业水问题分析与水土资源利用——以泾河流域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罗茂盛;;抓好水土资源综合治理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3 王士永;北京怀柔东台沟小流域坡面径流与产沙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付兴涛;坡面径流侵蚀产沙及动力学过程的坡长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邱建军;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6 杨钙仁;桉树人工林对林区地表水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7 伏耀龙;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质量评价及侵蚀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赵爱军;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吴淑芳;坡面径流调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孙建光;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娟;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任金来;模糊评判法评价小流域水土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效益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程艳辉;红壤区坡面径流调控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一博;灰色关联法分析小流域水土资源配置方案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陈翠翠;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坡面径流侵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郑良勇;黄土地区陡坡水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徐震;草被冠层和根系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新伟;基于混沌理论的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复杂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刘萌;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系统复杂性测度及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罗惠敏;长江上游紫色土坡面径流调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力 刘佳;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冯威力;保水土资源 保粮食安全[N];农资导报;2004年
3 记者 王恩瑞通讯员 廉海平 李明;我省3年内将建100条高标准坝滩联治精品工程[N];山西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缪龙华;“马蹄之乡”青山镇获评广西一乡一业乡镇[N];桂林日报;2009年
5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 张东辉;水土保持发展之路[N];毕节日报;2009年
6 周芙蓉;贵州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N];西部时报;2009年
7 记者 吕晓扬;开采瓷泥应保护水土资源[N];潮州日报;2010年
8 刘大根;北京水土资源治理开发成效显著[N];中国水利报;2001年
9 陕西省副省长 姚引良;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全民共建秀美山川[N];陕西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健康 欧阳光;依法保护水土资源服务宜居城市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