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
【摘要】: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二十世纪中期,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了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产生地面沉降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迫使人们对地面沉降开始进行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得全球沿海城市的安全受到威胁,人们对于地面沉降的研究和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海浦东新区随着各种高层建筑不断建造,已经得到控制的地面沉降变得迅速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内规划和建筑的高层建筑密集、数量多,与浦东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分布有厚层海积软土为两者同样具有的工程地质特征,因此,高层建筑荷载引发的地面沉降会随着建设的推进逐步显现。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也是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而针对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研究,以指导滨海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有益于天津滨海新区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围绕着滨海新区这一新的地面沉降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工作:
(1)收集天津滨海新区沉降资料,对近年来塘沽、汉沽、大港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制作天津滨海新区离心试验地层模型,进行了单体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及相邻高层建筑工后长期作用的地面沉降试验研究。
(3)结合离心机实验成果,利用相关计算理论及有限元软件就离心机实验成果进行分析及补充。
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有:
(1)离心机模型试验发现,研究区建筑加载期间,地表会发生局部隆起现象。
在离心机模型试验中,100g离心加速度条件下,通过液压装置施加建筑荷载段实测沉降曲线与原有沉降趋势预测曲线相比,发现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地面局部地区发生隆起的现象,对应原型建筑设计荷载,原型地面最大隆起量达到68.9mm。借鉴预制桩软土地区挤土效应理论及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到隆起区域随建筑物施工发展而变化,研究模型中与建筑物中心距离2.0~5.0倍建筑物宽度范围内局部地面发生隆起,隆起部位分布受周围建筑物边界影响。
(2)揭示了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及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地表局部发生隆起、地基土在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作用下使得距离建筑物较近部位土体沉降量大,较远处沉降量逐渐衰减的特点、海积软土自重固结产生沉降,而桩基—软土相互作用,桩基约束距离建筑物较近软土的沉降,三种因素作用下使得滨海新区高层建筑作用下的地面沉降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地面沉降平面分布复杂性具有时间效应。
剖面上研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海积软土中分布的沉降量占据总地面沉降量的70%~77.8%。
(3)揭示了高层建筑物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在海积软土中引发超孔隙水压力平面分布大于建筑物周围2倍建筑物宽度的范围。
实测建筑荷载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增大而增大,距离建筑物较近处,深部超孔隙水压力与浅部超孔隙水压力的比值小于距离建筑物较远处。
影响范围内,超孔隙水压力具有随建筑物距离增大而减小的分布规律,土体中浅层超孔隙水压力随着与建筑物的距离增加衰减快。
在高层建筑周围,由于已有建筑荷载在土体中产生附加应力随建筑物距离增大而衰减,其长时间作用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具有差异性,距离已有建筑物较近的土体工程性质好,因此试验中相邻建筑物间超孔隙水压力具有比新建建筑物另一侧对应位置小的特点。与超孔隙水压力分布对应,新建建筑物引发的地面沉降具有在已有建筑物一侧沉降量小的特点。
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在厚层软土中引发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试验对应原型两建筑物中间观测点土体经过11.81年尚未完全固结,固结度为97.6%,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具有地面沉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
|
|
|
1 |
邵传青;郭家伟;王洁;易立新;;地面沉降预测的灰色-马尔柯夫模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3期 |
2 |
张风霜;杨国华;陈聚忠;韩月萍;宋雯;王太松;孙东颖;;天津滨海新区潜在淹没区发展趋势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4期 |
3 |
龚士良;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3期 |
4 |
王祝芳;张弘怀;沈嘉;;宁波市积极预防地面沉降[J];决策与信息;2009年12期 |
5 |
吴林奎;孙永福;;论上海地面沉降与控制[J];地质学报;1973年02期 |
6 |
张之一;;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J];地质论评;1981年03期 |
7 |
姜岩,栾元重;地面沉降灰色模型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6期 |
8 |
王园,王沁,郑祖国;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数据本构预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3期 |
9 |
张克绪,李明宰,周宏;哈尔滨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对工程的危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04期 |
10 |
李相德,许树国;从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的实践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
11 |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应玉飞;关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
12 |
赵建康,吴孟杰,刘思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
13 |
哲伦;;美国如何应对地面沉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1期 |
14 |
佐藤健;郑毅;;地面沉降的解析[J];世界地质;1990年01期 |
15 |
李明朗,刘燕;天津市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
16 |
吴铁钧,金东锡;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
17 |
张阿根,刘毅,龚士良;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J];上海地质;2000年04期 |
18 |
郑铣鑫,武强,应玉飞,谢晓程,侯艳声;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防治问题[J];科技导报;2002年09期 |
19 |
刘建华;应用2S(GPS,GI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方法理论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样区[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6期 |
20 |
北科;;我国70多个城市为何下沉[J];今日科苑;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