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频发的地震灾害推动着新的抗震设计法规的出台,全国性的“地震小区划”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西安市地震小区划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区划、地震动反应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等工作。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灾害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平台搭建的工作。
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显著的和潜在的两种类型。其中显著地震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和地裂缝两种,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砂土液化和黄土震陷两种。在其场地危险性分析上,针对不同的地震地质灾害种类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在灾害区划上,针对不同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采用不同的区划模型。区划模型分确定性和模糊性两种,实现方法上都是利用GIS手段得到区划结果。
将评价工作的数据和区划结果真实高效地展现给用户,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系统的建立采用GIS的集成二次开发形式实现,利用COM组件技术实现GIS的基本功能,以通用软件开发工具为开发平台,其中基于GIS的数据管理、查询、编辑和专题图输出的功能通过Arc Engine调用GIS组件来实现,而程序模型本身则由开发语言来实现,这样就实现了二者的集成开发。伴随数据大集成化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可视化系统的研发也应运而生。
|
|
|
|
1 |
李贞;周栩;;地震次生灾害区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
2 |
程谦恭,杨铭君,苏宝怀,赵淑芳,徐继刚;陕西省地质灾害区划及活动规律统计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3 |
傅志军,郭俊理,王红梅;宝鸡市地震灾害区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4 |
陈亚宁,李卫红;新疆干旱区地质灾害区划与减灾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年04期 |
5 |
尹功成,梁文举;辽宁省灾害区划初探[J];生态学杂志;1993年04期 |
6 |
傅志军,葛永刚;宝鸡市冰雹灾害区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7 |
王汝正;王正新;;模糊聚类分析在区域自然灾害区划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J];灾害学;1993年01期 |
8 |
李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震次生水灾区划[J];华南地震;2007年02期 |
9 |
罗迎新;;广东省五华县地质灾害区划及其防治[J];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10 |
朱照宇,周厚云,黄宁生,文启忠,谢先德,钟健强;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J];地球学报;2001年05期 |
11 |
李贞;周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地震次生火灾区划[J];华南地震;2008年01期 |
12 |
吕勇;李高良;张贵;李继宏;蔡传生;稽仁元;王外全;;彝良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建议[J];中国岩溶;2009年02期 |
13 |
何燕;李政;钟仕全;徐世宏;丁美花;欧钊荣;谭宗琨;;广西晚稻低温冷害空间分析模型构建及其区划[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
14 |
陈亚宁,李卫红;新疆干旱区地质灾害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年03期 |
15 |
张庚辉;秦铁;王艳秋;潘华盛;;黑龙江省夏季旱涝灾害区划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9年04期 |
16 |
董廷旭;陈朝镇;张新合;王建华;文星跃;;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害区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
17 |
刘海涛,刘鸿福,潘亚军,刘钊;山西省地质灾害区划及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1期 |
18 |
韩杰;陆桂华;李海涛;;水系分维在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4期 |
19 |
吴建中;;中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区划方法与实践[J];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02期 |
20 |
高庆华;;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J];灾害学;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