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阻燃沥青的制备及其阻燃机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与规模大幅度增长,沥青路面已经发展成为隧道铺装最主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作者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和本课题组的有关工作,综述了阻燃剂及阻燃技术在高分子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沥青阻燃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认为通过对无卤环保型沥青阻燃剂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沥青阻燃剂与沥青的相容性,有望发展成为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沥青阻燃技术。本文采用偶联剂对沥青阻燃剂进行表面改性,研制了新型沥青阻燃剂及阻燃沥青,分析了其阻燃机理,研究了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界面理论和相容性原理为基础,研制出了两种活性高、与沥青相容性好、阻燃性能优良的新型沥青阻燃剂:经钛酸酯偶联剂表面改性的沥青阻燃剂(简称为BFR-Ti)和经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的沥青阻燃剂(简称为BFR-Si),确定了偶联剂合理用量。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及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手段,对阻燃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沥青阻燃剂的粒度范围为1000~1500目时,其对应的钛酸酯偶联剂和硅烷偶联剂的合理用量分别为沥青阻燃剂的1.6%和0.9%左右;经偶联剂表面改性之后的沥青阻燃剂,在沥青阻燃剂表面形成了新的化学键,其热稳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团聚现象”基本消失。
2由BFR-Ti和BFR-Si两种沥青阻燃剂制备了BFR-Ti阻燃沥青和BFR-Si阻燃沥青,研究了沥青阻燃剂粒度和用量对阻燃沥青路用性能及燃烧性能的影响,分别确定了沥青阻燃剂的合理粒度范围和用量;研究了阻燃增效剂硼酸锌(ZB)对以上两种沥青阻燃体系的协同作用,并确定了ZB的合理用量。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及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手段,对阻燃沥青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FR-Ti和BFR-Si的合理粒度范围均为2000~2500目,合理用量均为沥青的9.0%;硼酸锌(ZB)对BFR-Ti阻燃沥青具有显著的阻燃增效作用,且以2.0%的硼酸锌(ZB)取代等量的BFR-Ti后,综合效果最佳,而硼酸锌(ZB)对BFR-Si阻燃沥青的阻燃增效作用并不明显;沥青阻燃剂用量对阻燃沥青的流变性能有一定影响。
3通过研究几种阻燃沥青的燃烧行为,分析了阻燃沥青的阻燃机理,并找出了热重分析TGA与锥形量热分析CCT的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阻燃增效剂ZB对BFR-Ti阻燃沥青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与SBS改性沥青相比,阻燃沥青的热释放速率(HRR)、质量损失速率(MLR)、有效燃烧热(EHC)以及点燃时间(TIG)等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显示了良好的阻燃性;TGA中的分解温度与相应的CCT中的点燃时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TGA中的高温炭层与CCT中的残炭量及热释放速率同样有着良好的相关性;硼酸锌在BFR-Ti-ZB阻燃沥青的燃烧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协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燃烧过程中其烟雾密度和烟雾总量得到了明显的减小;阻燃沥青的燃烧过程中,均有沥青阻燃剂分解吸热、成炭等现象,表明其阻燃机理并不单一。对于BFR-Ti-ZB阻燃沥青而言,由于协同阻燃效应的存在,其阻燃机理虽以凝聚相阻燃机理为主,但兼具协效阻燃和吸热阻燃机理的特征,而其他几种阻燃沥青都是凝聚相阻燃机理和吸热阻燃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侧重点不同。
4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由SBS改性沥青、BFR-Si阻燃沥青、BFR-Ti-ZB阻燃沥青以及国内常用组成不同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并通过实体工程,验证了阻燃沥青的路用性能和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与SBS改性沥青相比,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较大,其路用性能除水稳性有一定提高外,其他路用性能变化不大,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
|
|
|
1 |
张广彬;袁义超;;阻燃型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研制[J];中国建筑防水;2006年01期 |
2 |
吴少鹏;阻燃油毡的阻燃机理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1997年04期 |
3 |
孙元,邓新华,马小光;阻燃、防水、透湿蓬盖布的研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9年04期 |
4 |
张洋,刘素丽,高行楼,高飞;在高压装饰板的底层纸中添加阻燃剂的研究[J];建筑人造板;2002年02期 |
5 |
王怀信,李海龙,马利敏;碳氢化合物/阻燃剂混合工质替代HCFC22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6 |
;赛默飞世尔科技DSQ Ⅱ单四极杆质谱加速饮用水中农药残留和阻燃剂分析[J];环境化学;2009年03期 |
7 |
韩廷解;制订溴系阻燃剂标准欧美国家的有关规章对我国的启示[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年10期 |
8 |
袁相爱,杨锦飞,李丽;间苯二酚磷酸酯阻燃剂的合成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1期 |
9 |
马桂霞;;氧气燃烧法测定层压制品原材料——阻燃剂溴含量分析法的探讨[J];绝缘材料;1991年04期 |
10 |
夏延致,纪全,顾利霞;SF-FRⅢ聚酯用阻燃剂的合成及表征[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9年04期 |
11 |
秦培勇;氯化螺磷的催化合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2 |
白荔;王建民;李怀民;;木材阻燃技术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
13 |
宋军;;阻燃剂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11期 |
14 |
张祖元;;塑料阻燃技术及常用阻燃剂简介[J];福建建材;2008年05期 |
15 |
叠华;;新型高分子煤尘阻燃剂问世[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9年02期 |
16 |
松浦正博;夏国梁;;低压电缆在火灾中的绝缘击穿现象[J];电线电缆;1984年05期 |
17 |
朱平;安平林;赵云国;刘越;相友波;李之民;;纯棉织物阻燃整理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89年03期 |
18 |
罗文圣,夏元洲;无机阻燃剂阻燃刨花板的研究[J];建筑人造板;1994年03期 |
19 |
熊孝勇;溴系阻燃剂TBC、LBC在阻燃电缆料中的应用[J];煤矿机电;1995年04期 |
20 |
仝毅,徐晓楠;欧洲高聚物阻燃体系现状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