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
本文立题“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洞室所在区水平方向应力在远小于垂直方向应力时,即水平方向应力处于低水平状态的地应力场条件下,洞室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通过野外实地勘测,室内外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综合测试、试验以及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基础上,结合论文的主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研究区内地应力场状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等两方面的系统分析与论证;(2)系统性研究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并通过对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历史分析,指出了研究区地应力场存在着转化的特点,并论证了其转化的全部过程;(3)对研究区洞室围岩岩体(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围岩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4)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岩体结构、围岩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进行了研究;(5)通过对研究区洞室围岩变形破坏地质标志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模式以及机理等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和二维离散元的仿真模拟研究;(6)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即采用了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选取了若干典型断面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并采用了二维有限元法进行了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与验证,同时,还对低地应力区初始地应力场、洞室开挖后围岩二次应力场以及洞室开挖后围岩变形破坏等诸方面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7)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的开挖方式以及开挖后相应支护时间的合理确定等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进展和新认识:
(1)通过系统研究,作者首次得出了研究区地应力场为低地应力状态的结论;并结合研究区特征,系统性地总结出了地应力状态的划分方法,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两个方面对地应力状态进行划分。前者,通过对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认为:秦岭上升渭河下降的过程,始于自始新世的近SN向拉张应力作用下进行的,且这种作用至今仍在进行,其结果致使研究区岩体破碎、应力释放,从而有利于形成低地应力状态;其次,对反映地应力状态的有关地质标志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能够反映研究区属于低地应力状态的六个方面的地质标志,这些地质标志基本上符合孙广忠教授提出的低地应力区所具有的地质标志。后者,作者提出了以岩石强度应力比为主要方法,兼以地震波速度、地震CT勘探等方法手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2)研究区洞室围岩其基本类型由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片岩以及钙质石英岩等三种类型所组成;按成因结构面类型划分为变质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等三种类型。同时,首次对上述各种成因类型的结构面相应进行了结构面级序的划分。此外,洞室围岩结构体的形态可划分出五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为楔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以及聚合形结构体等,其中,以楔形结构体类型最为发育。
(3)研究区洞室围岩岩体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除了以岩性和原生结构面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志以外,结合低地应力区围岩结构特征,作者将次生结构面如卸荷裂隙等也作为其中的划分标志之一,并相应地提出了低地应力区围岩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划分依据。据此,将研究区引水洞、溢洪洞等两洞室围岩划分出7个岩组,泄洪洞围岩划分出6个岩组。
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
(4)采用岩体力学介质属性分级方法(即BQ法)对研究区引水洞、溢洪洞以及泄洪
洞进口段围岩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根据围岩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结果,作者认为
BQ法属最为适合于低地应力区围岩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的方法之一。
(5)对研究区洞室围岩岩体结构系统研究的结果,可将低地应力区围岩划分出四种
结构类型,即块体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以及散体结构等类型,其中以后两种结构
类型最具代表性。
(6)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变形破坏存在着宏观、微观等两方面的地质标志,但根据
低地应力区围岩变形破坏特点,以宏观地质标志的研究更为重要,如围岩组成、围岩结构、
围岩变形破坏监测位移量及岩层产状的变化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7)提出了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变形破坏的三种基本类型,即掉(落)石块型、拱
顶塌落型以及侧壁滑落型等;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各自在物质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特
征,并确定了其相应的变形破坏模式。根据低地应力区围岩结构特点,采用小范围内,按
2一3组结构面切割围岩所形成的三角形、倒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等块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分
别对上述三种类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相应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和二维离散
元的动态仿真数值模拟。
(8)作者首次提出了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稳定性的系统评价方法,即该方法系由块
体平衡理论、解析法以及多因素综合法等三种基本方法所组成。其中,解析法是由弹塑性
围岩洞周最终位移解析解理论和岩体强度理论两种方法所组成,前者,尚属作者首次提出
的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并建立了弹塑性洞周最终位移解析式,给出了洞周允许最终位移量
的计算公式,并确定了其相应的评价方?
|
|
|
|
1 |
黄志鹏,吴相超,詹静生;重庆市邹容广场地下洞室变形监测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
2 |
张兴武;徐小武;彭立彬;马田;朱今凡;薛立梅;;地下洞室安全监控分析模型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
3 |
董志宏,邬爱清,丁秀丽;基于数值流形元方法的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2期 |
4 |
易长平;卢文波;张建华;;爆破振动作用下地下洞室临界振速的研究[J];爆破;2005年04期 |
5 |
陈秋南,张永兴,任伯帜;地下洞室地表非线性沉降模型参数确定新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6 |
周玲芳;刘保国;;大断面地下洞室开挖优化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界;2006年01期 |
7 |
王红升;;简述地下洞室围岩失稳的判据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13期 |
8 |
秦玉红;;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现代矿业;2009年05期 |
9 |
贾超;王志鹏;朱维申;;地下洞室地震动态响应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
10 |
谷兆祺,彭守拙,柳树本;层状砂页岩地层中地下洞室稳定的模拟试验[J];水力发电学报;1983年02期 |
11 |
刘永燮;浅谈地下洞室的收敛量测[J];四川水力发电;1986年03期 |
12 |
李永刚;排孔弱化维护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探讨[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4年04期 |
13 |
郑颖人,赵燕明,刘东升;浅埋地下洞室上修建高层住宅的地基处理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4期 |
14 |
安其美,郭启良,赵仕广,王海中;地下洞室围岩应力的测量研究[J];岩土力学;1996年01期 |
15 |
陶连金,张倬元,傅小敏;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节理岩体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1期 |
16 |
朱万成,唐春安;地下洞室开挖与支护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技术;2000年01期 |
17 |
张天军,李云鹏;顺层围岩地下洞室的粘弹性稳定[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8 |
易长平;卢文波;张建华;张爱平;;爆破振动对任意形状地下洞室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11期 |
19 |
郑汝松;王红军;李飞;谢贤平;和孙文;;地下洞室通风有害气体浓度变化分析[J];云南水力发电;2008年03期 |
20 |
王礼;谢贤平;罗春红;陈一洲;;地下洞室施工通风信息管理系统探讨[J];水利水电施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