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

刘颐亭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_s)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具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等三致特性的污染物。大气中的PAH_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木材、烟草及塑料等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大多数强致癌性的PAH_s为能吸附在微小颗粒物上(高浓度的PAH_s集中在亚微直径颗粒物上)的大分子多环芳烃,并通过人的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气管上沉积,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PAH_s的研究倍受世界各国关注。 西安市作为我国西部的龙头城市,无论历史、教育、科技还是旅游业都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西安也是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目前西安市对大气中PAH_s的监测工作仍是空白。为了了解西安市冬季供暖期的PAH_s分布状况,本研究建立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UV检测器分析PAH_s的方法,并选择了西安市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分析了空气中的PAH_s浓度及来源,结论如下: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PAH_s,建立了多元梯度淋洗程序,并选择合适的吸收波长测定出15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PAH_s。本法测定的15种PAHs的检测限在0.49~23.27pg之间,平均回收率在82.5%~106.4%之间。 (2) 在西安市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分别代表了典型的交通密集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开发区、人口密集区、商业区、文化区及生活区。采用本文建立的PAH_s分析方法测得各环境功能区的大气颗粒物中13种PAH_s的浓度分布规律及特征如下: ① 西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1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总PAH_s的平均浓度为:183.9ngm~(-3),BaP的平均浓度为11.32ngm~(-3); ② 不同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的PAH_s浓度值的大小排序为:交通稠密区燃煤排放严重的学生公寓农业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商业区校园; ③ 繁忙交通区白天采集样品中的PAH_s浓度明显高于夜晚采集样品中的浓度。 (3) 12个颗粒物样品中测得的不同环数PAH_s分数为:38.64%(4环)25.17%(5环)18.83%(6环)10.25%(3环)。西安市冬季颗粒物样品中荧蒽/芘的比值在0.90~1.80之间,平均值为1.13,BaP/BghiP比值在0.33~0.70之间,平均为0.51。 (4) 对相对洁净的长安大学校园内的环工学院和一处建筑施工工地进行连续一周的TSP及其PAH_s的监测分析表明: ① 施工工地的TSP浓度和其中PAH_s总浓度大于相对洁净的环工学院,说明施工工地存在其它PAH_s来源,如施工机械排烟和施工扬尘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国珍;大气颗粒物的表征研究方法[J];干旱环境监测;1988年04期
2 王彦,侯春芳,胥学鹏;在线树脂富集-AAS测定大气颗粒物中铅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3期
3 董淑萍,金祖亮,李玉琴,竺迺愷,徐晓白;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与多环芳烃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4 顾永祚;叶毓琼;陈敦和;王永明;陈攀江;;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研究[J];四川环境;1989年04期
5 ;不同排放源对大气颗粒物贡献率的定量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1990年04期
6 孙庆瑞,王美蓉,王彤文,林俊;大气颗粒物对酸雨的作用[J];环境化学;1991年01期
7 王丽文,王云艳;离子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及地表土中阴离子的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3年03期
8 刘咸德,贾红,齐建兵,张冀强,马倩如;青岛大气颗粒物的扫描电镜研究和污染源识别[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3期
9 王琳,张峰,陈建民;大气颗粒物及氧化物对CS_2的催化氧化作用[J];中国科学B辑;2001年04期
10 陈昌国,詹忻,李纳,孟梅,叶晓红,刘远立,秦茂钊,朱彤;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离子及物相组成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11 李晓,杨立中;成都市东郊TSP及Pb、Cd、Hg、As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12 张逸,陈永桥,张晓山,周家斌,王铁冠;北京市不同区域采暖期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J];环境化学;2004年06期
13 杨绍晋,杨亦男,陈冰如;中子活化技术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0年02期
14 杨友明,张辰,周春玉,张增全,王家贞,兰嗣国,彭洪俊 ,朱雷 ,于宝善 ,李永远;承德市大气颗粒物中有害化学成分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0年04期
15 刘英锋,陈涛;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3年03期
16 籍静钰,李萍;包头市区大气颗粒物中硫酸根等四种阴离子含量水平及特征的研究[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17 刘文霞,肖天存,王秀红,王淑仁;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及自由基的检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8 李瑞琴,张增全,施钧慧,刘咸德,虞统;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19 谢华林,张萍,贺惠,蒋宏伟;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J];环境工程;2002年06期
20 李立波,谢华林,蒋宏伟;室外大气颗粒物中痕量砷和锑测定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位楠楠;姚剑;王广华;林俊;范雪波;耿彦红;刘卫;李燕;;上海市郊春節期間大氣顆粒物的理化特性[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边归国;;学会版大气颗粒物中铅污染来源解析技术[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汪浩;丛琳琳;李东浩;;延吉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源[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邵龙义;吕森林;时宗波;陈江峰;;大气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刘卫;林俊;王广华;位楠楠;范雪波;耿彦红;姚剑;范雪波;耿彦红;姚剑;李玉兰;李燕;;上海市大气含碳颗粒物的污染特性[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洪也;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高少鹏;张云海;;沈阳冬季灰霾日大气颗粒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包良满;李晓林;张元勋;曾建荣;龙时磊;李燕;刘卫;张桂林;马陈燕;;地铁站台大气颗粒物中Fe和S的化学种态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晓东;柳泽文孝;李海华;;成都市冬季粒径分级大气颗粒物的水溶性组分变化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卫;单健;沈玉其;何松琴;王广华;林俊;李燕;;长三角城市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的粒径分布[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贾彦彦;包良满;李晓林;雷前涛;张元勋;李燕;张桂林;;大气颗粒物中轻元素的PIGE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环境与能源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健;大气颗粒物滞留时间的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华大学;2010年
2 高运川;大气颗粒物中溴和碘的浓度特征及来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钱鹏;长江三角洲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与远源物质识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光亚;基于全反射X射线荧光技术的武汉市大气颗粒物有害元素浓度分析[D];南华大学;2011年
5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聂玮;我国典型地区大气颗粒物测量技术、粒径分布及长期变化趋势[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华;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蒋轶伦;中国城市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大气质量和近海生产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乔玉霜;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田荣湘;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媛婧;大气颗粒物对人体慢性健康效应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2 袁媛;开封市近地层大气颗粒物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亚力昆江·吐尔逊;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化学特征的初探[D];新疆大学;2010年
4 刘玉堂;济南市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5 刘克武;焦作市高新区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及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倪小明;柳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曹雷;北京大气颗粒物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杨天智;长沙市大气颗粒物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谢云霞;大气颗粒物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多重分形吸附模型[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邓琼;成都东郊大气颗粒物(TSP)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生记者 王仙茅 徐雯;为了纯净的蓝天,我们一直在努力[N];新清华;2010年
2 周丽燕;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沙尘暴与黄沙对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影响的研究”结果[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林晶晶;灰霾 缠绕城市的梦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本报记者 任荃 姜澎;核泄漏对上海影响究竟如何[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郄建荣;环境专家揭秘北京沙尘暴[N];法制日报;2002年
6 郭文生 张莉;天津摸清大气污染变化趋势[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记者 林英;外来沙尘对北京空气质量影响大[N];光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杨磊 徐恺;北京沙尘暴源头:外来还是本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9 ;我校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成果简介[N];新清华;2010年
10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已取得显著成效[N];人民政协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