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IS的黄土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

高宇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GIS技术已由最初有限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目前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有关的领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GIS理论已较为成熟,逐渐成为空间信息分析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强。在我国西部尤其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灾害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试图将GIS技术应用到黄土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去,旨在快速高效地查清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危险性。 本文针对滑坡灾害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西吉县滑坡灾害为例,尝试在黄土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解决过去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费时费力等问题,实现黄土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信息化、科学化。本文构建了一个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黄土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全过程。并使用30m×30m的评价单元,对西吉县研究区进行了黄土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最终得到的滑坡危险性图与已调查得知的滑坡易发区分布图吻合较好。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下列成果: (1)针对西吉县比较典型的黄土地貌环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于GIS的黄土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包括问题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因子选取→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建设→危险性评价模型建立→结果。 (2)建设了基于GIS的研究区滑坡灾害数据库; (3)确定了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 (4)确定了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并予以应用; (5)最终生成了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图; (6)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吉县滑坡危险性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部黄土层较厚,地震动峰值较高的黄土梁峁地区。这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滑坡易发区分布图吻合较好,说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蕾,杨联安,李月臣,崔丽美;基于GIS的山东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灾害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刘希林,王全才,孔纪名,何思明,苏鹏程;都(江堰)汶(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活动趋势[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3 王志军,李大普,郭忠平;加油站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晓朋;潘懋;任群智;;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泥石流危险性定量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许涛;;亳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J];安徽地质;2009年01期
6 郭万铭;焦金鱼;;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的岷县洮河流域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2期
7 王晓朋;潘懋;任群智;;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泥石流危险性定量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3期
8 杨发相,穆桂金,陈亚宁,乔木,李卫红,韩丹;天山阿拉沟泥石流沟危险度的划分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1年S1期
9 朱海生;赵赪民;李广辉;薛志芳;姜维;;延怀盆地构造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J];华北地震科学;2006年01期
10 张洪;况明生;;基于GIS的云南省海子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1 曾玉莹;郑小战;;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模糊评价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12 刘章军;;基于模糊概率方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3 铁永波;唐川;苏小琴;;四川省九龙县石头沟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5期
14 姜亭亭;孙世国;王丹;;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5 张丽;李广杰;周志广;汪茜;;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1期
16 周皎;张成;江王茜;周庆磊;;四川内江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17 刘广新;李丽娟;;GIS在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11期
18 王辉;陈广平;;基于事故树分析的排土场泥石流危险评价研究[J];现代矿业;2010年03期
19 毛会永;;新疆大石峡水电站厂址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0 解传银;;地质灾害空间危险性评价综述[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俊;;三峡库区重庆-巫山段崩塌滑坡的危险性评价[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马凤山;李国庆;张亚民;赵海军;丁德民;;西气东输管道靖边——延川段地质灾害遥感识别及危险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君石;;危险性评价在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中的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飞跃;徐志胜;;易燃、易爆、有毒煤气贮存系统危险性评价[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金晓媚;刘金韬;张杰坤;;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陈国芳;刘艳;陈宝智;;基于神经网络BP算法的人因危险性评价[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崔京浩;龙驭球;叶宏;熊志坤;;燃气爆炸—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灾害[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8 郭文军;崔京浩;;燃气危险性模糊评价的逆问题[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9 张丽佳;刘敏;陆敏;权瑞松;王静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危险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何丰明;丁川;;锅炉车间燃烧爆炸危险性评价[A];中国金属学会2004’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薛喜成;秦岭典型矿山泥石流发育规律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何淑军;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刘飞;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谢久兵;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邓辉;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宁社教;西安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孙炜锋;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梁善庆;古树名木应力波断层成像诊断与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10 李勇峰;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华;基于GIS的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薛峰;黄金坪水电站坝区龙达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裴克宁;龙头石水电站海尔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移民场地影响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国峰;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5 吕远强;安康—旬阳—蜀河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李运强;煤层潜在突出危险性评价技术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陈小亮;基于GIS的县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区划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田宝柱;唐山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9 汪月鹃;汶川震区北川县暴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劲光;大渡河黄金坪水电站近坝库区叫吉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保险反哺安全作用渐显[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2 记者 王健生;川甘陕地灾防治规划均已完成[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王永红吕苑鹃;我部全力支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刘奇民;完善食品安全体系任重道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姚耀;危化品安全技术首获国家重点支持[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记者 童海华;以人为本 科学布局[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石花;危化品安全技术研究首获国家支持[N];经理日报;2006年
8 林鸣;为什么要造香蕉的谣[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江青刘松涛;正航致力打造食品安全典范企业[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10 ;地学科研献汶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