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潜力很大。它已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的探明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的产量。大路沟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重要的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长庆油田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该油层组以低孔、低渗和低压为特点,制约了该区油田的增储上产。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预测有利储集带则成为该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在野外观察和室内资料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理论,借助常规物性、压汞、铸体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光衍射、阴极发光、粒度分析等多项测试手段,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重点研究了延长组主力产油层长6油层组的地层特征,在地层格架内,详细分析和研究了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岩石学、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及储集物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沉积时期为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发育在志丹三角洲的高速生长期,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和河道砂坝等微相;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细粒长石砂岩,少数为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胶结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和自生石英等,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认为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晚成岩A_2亚期。
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次为粒内溶蚀孔、铸模孔和残余铸模孔。长6砂岩孔喉组合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孔隙度平均为11.85%,渗透率平均为1.27×10~(-3)μm~2。
研究区储层性质主要受原始陆源碎屑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构造运动对本区储层性质的影响较有限。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硅质、自生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浊沸石、长石的溶解作用也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较有利的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并预测了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
|
|
|
1 |
张林炎;范昆;刘进东;周新桂;王春宇;袁杨森;;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4期 |
2 |
雷晓兰;赵靖舟;刘昊伟;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长6油藏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6期 |
3 |
孙肇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一)——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
4 |
高振东;赵靖舟;曹青;杜彦军;;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年代分析[J];西北地质;2008年03期 |
5 |
尚凯;赵信;巩联浩;余小雷;李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
6 |
白玉彬;赵靖舟;章爱诚;陈孝平;;蟠龙油田三叠系长2油组油气富集规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7 |
黄少震,张世峰;安塞—志丹上三叠系延长组含油砂体成因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0期 |
8 |
史基安,王金鹏,毛明陆,王琪,郭正权,郭雪莲,卢龙飞;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9 |
黄思静,武文慧,刘洁,沈立成,黄成刚;大气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0 |
韩会平,王宝清,李勇,武春英,蒋继辉;鄂尔多斯盆地侯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孙肇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
12 |
傅强;李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6年04期 |
13 |
陈丹敏;袁振涛;;鄂尔多斯白豹地区三叠系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其在确定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4 |
张翠萍,李庆印,文志刚;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特低渗油藏优化注采井网[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4期 |
15 |
王琪,禚喜准,陈国俊,史基安,王多云;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源地区三叠系长4+5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
16 |
赵靖舟;杨县超;武富礼;时保宏;;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
17 |
赵靖舟;王永东;孟祥振;时保宏;王晓梅;曹青;;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长2油藏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
18 |
王传远;段毅;车桂美;翟瑞华;郑朝阳;吴保祥;康晏;;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
19 |
贺敏;王欣嫣;;川口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和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20 |
王乃军;赵靖舟;罗静兰;曹青;;利用流体包裹体法确定成藏年代——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