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方磊  
【摘要】:隧道通风技术是制约长大公路隧道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国内外研究表明,隧道通风所需费用与隧道长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增加,长大隧道通行后运营费用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以开展长大隧道通风研究具有极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本文以流体力学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理论为基础,以物理模型试验为主要手段,针对长大公路隧道通风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文针对公路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公路隧道通风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工作。 1.根据流动相似性理论和隧道通风主要控制因素,确定隧道通风的边界条件;以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推导隧道通风模型试验相似准则,选取雷诺数相似作为隧道通风物理模型的相似准则;以尼古拉兹试验为基础,分析雷诺数的影响因素和自模区产生原因,论述自模区试验方法。 2.给出完整的隧道通风模型设计方法。研究了以雷诺数相似准则为基础、以自模区理论为核心的隧道通风模型率设计方法,分析确定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风模型的模型率;研究隧道通风模型选材、设计、安装方法,研究隧道通风模型动力系统和动力控制系统设计与选型,设计加工风压、风速测试元件。在通用工业软件基础上开发出实时显示、记录、自动报警的隧道通风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软件。 3.对隧道通风物理模型各系统进行基本性能测试试验。对模型摩阻损失系数处理方法给出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大比尺模型试验,对长大公路隧道通风中常见的一些工程问题进行优化分析,得出重要结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1.选取适宜的竖井和风道模型比尺,设计竖井送、排式通风上下行线共用竖井模型,分别对送、排风井底部中隔板高度进行模型试验优化分析。两隧道排风量比值为0.6~1.0工况下,排风井底部中隔板高度宜取0.55~0.65倍风道高度。两隧道需风量比值为0.6~1.0工况下,送风井底部中隔板高度宜取0.45~0.55倍风道高度。 2.对竖井送排式通风送、排风口角度进行模型试验分析。建议在公路隧道竖井送、排式通风中,排风口与隧道轴向夹角取结构和安全性允许条件下的最小值。在隧道设计风速取6m/s~8m/s时,送风口设置在隧道拱部,送风口与隧道轴向夹角取5°~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四川路桥公路隧道分公司[J];西南公路;2011年02期
2 王少飞;;公路隧道节能减排[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S1期
3 王少飞;涂耘;邓欣;;公路隧道节能减排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4 杨云东;;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与工艺研究[J];科学之友;2011年18期
5 龙伟良;汤建良;;地震区公路隧道衬砌厚度的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02期
6 马永梭;;公路隧道模筑混凝土衬砌施工[J];公路隧道;2011年02期
7 涂耘;王少飞;张琦;邓欣;陈建忠;李科;赵清碧;吴小丽;;“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策略[J];现代隧道技术;2011年03期
8 魏晓霞;郭昊天;;公路隧道渗漏水防治措施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1年14期
9 陶峰;;公路隧道湿喷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5期
10 郗锋;;浅析公路隧道风险评估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5期
11 杨驰;;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与可靠度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3期
12 段永煌;叶琳;;四川省公路隧道机电系统控制软件问题分析与建议[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年07期
13 乔梅梅;金蕊;;公路隧道电力电缆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1年19期
14 官海;;公路隧道照明LED灯具选型及布设方法初探[J];西部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15 陈吉华;熊燕文;;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7期
16 曹延海;张甫珂;;地质雷达在西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年24期
17 张勣翔;许宏发;陈明雄;;侧向静载下装配式复合墙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8 宋从军;罗昭辉;;公路隧道造价编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4期
19 王少飞;李科;邓欣;;单洞四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防火安全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9期
20 范小强;;TSP超前地质预报在强风化砂岩隧道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金;叶勇;;对公路隧道科研和新技术应用之刍议[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刘洪洲;喻军;;大风垭口隧道施工期间塌方治理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志;王少飞;;基于风险分析的公路隧道防火安全等级研究[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旭;傅立新;;公路隧道的线形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黄建林;张厚泉;;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裂缝探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叶军;王永成;张强;常丽虹;;科顺—奇封防排水系统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A];“防水工程与材料”第九届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明军;;公路隧道工程地震灾害成因及修复技术探讨[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包乃文;王昌水;;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公路隧道安全监控[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章翠华;;漳龙高速公路后祠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崇宁;;公路隧道供配电主要矛盾及对策[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学臻;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及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方磊;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赵占厂;黄土公路隧道结构工程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5 姜云;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的预测预报与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干湧;水下悬浮隧道的空间分析与节段模型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仇玉良;公路隧道复杂通风网络分析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罗鑫;公路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方法及系统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江浩;钙质砂中桩基工程承载性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王仙芝;多元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与模型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铭鑫;公路隧道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短道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2 田志宇;公路小净距隧道相似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谈杜勇;连拱隧道开挖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三维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6年
4 杨龙伟;公路小净距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来弘鹏;黄土公路隧道合理衬砌断面型式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李志厚;公路隧道特大塌方病害处治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苏江川;下穿巨型滑坡的公路隧道结构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谢卓雄;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围岩稳定性及结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黄珂;下穿巨型滑坡修建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赵志忠;乌零一级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及冻害防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熊金超;武汉建成首条长江公路隧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通讯员 盛芳;我国首条越江公路隧道“一变二”[N];建筑时报;2010年
3 记者 熊金超;武汉宣布成功建成“万里长江第一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文涛 袁晔 刘娟;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隧道开工[N];西部时报;2011年
5 记者 李银发;香德公路隧道发生坍塌事故[N];云南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朱伟国;以色列卡麦尔公路隧道开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7 高进忠;甘肃省最长的公路隧道贯通[N];科技日报;2003年
8 储国强 梁娟;世界最长双洞公路隧道,在秦岭建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驻上海记者 张卓钧 通讯员 陈烨;上海仙霞西路公路隧道全线贯通[N];中华建筑报;2010年
10 中和;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N];中华建筑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