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
【摘要】: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是发育在厚度近300 m的松散层高陡斜坡上的一个巨型滑坡体,每年滑坡体的不断解体失稳破坏及其后高近200m的松散高陡边坡的局部失稳破坏给川藏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地壳隆升强烈、风化剥蚀严重、河流急速下切等极为特殊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质背景下形成了如此厚的松散堆积物,搞清这些巨厚层松散堆积物形成的地质背景、物质来源、形成过程、物质特性等对这种松散高陡斜坡以及其上发育的滑坡等灾害的失稳诱发因素、发展趋势、稳定性评价、如何防治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在分析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依据青藏高原的地质背景,从高原的隆升特征、活动构造与地震特征、气候冰川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得出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质背景下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即①隆升效应所产生的地形地貌变化、气候变化、冰川活动、构造及地震活动、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及熔融作用等效应极大的加剧了大陆的风化速率,从而在高原顶部及斜坡地带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②冰川、泥石流、滑坡等的发生使这些松散物集中搬运,在局部地段形成了巨厚层堆积;③河流的急剧侵蚀使这些快速堆积起来的巨厚层松散堆积物快速下切形成了高陡斜坡。
在上述分析及现场勘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育在总厚度300余米的松散高陡斜坡上的2~#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失稳破坏特征等,并依据松散堆积物的特征,采用反分析理论并结合试验资料,确定了该地段松散堆积物的强度参数,进而采用有限元法、极限平衡法对滑坡体及其高度近200m的滑坡后壁高陡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变形破坏方式与公路工程的特点,提出了以预应力锚索肋板墙为主要加固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以达到修筑高填方路堤和治理滑坡的目的。
由于松散介质与岩体介质的较大差异,文中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模拟的办法,结合现场锚固试验成果,分析研究了松散介质内大吨位长锚索的应力传递及应力响应问题、因松散体强度较低导致的锚固段锚固能力问题、因松散体变形模量较小而导致的预应力衰减问题以及因松散体结构力弱而导致的群锚效应问题。得出了松散介质内预应力锚索体系失效的主要破坏形式、锚索体及锚固岩土体在
|
|
|
|
1 |
李文勤,赵全基;庙岛群岛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1981年03期 |
2 |
钟晋樑,黄金森;我国西沙群岛松散堆积物的粒度和组成的初步分析[J];海洋与湖沼;1979年02期 |
3 |
李松营;;河南省铁生沟矿邻区山体滑坡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1期 |
4 |
丘世钧;海南岛西北岸礁坪堆积物的粒度参数与分布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5 |
罗德军,艾南山,李后强;泥石流暴发的自组织临界现象[J];山地学报;1995年04期 |
6 |
吳德文;;風化褐铁矿块体堆积矿床的特点及其簡易勘探方法[J];地质与勘探;1960年02期 |
7 |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ETM遥感图像在措勤东部第四系含水性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
8 |
王海芝;;北京市北部山区石城镇泥石流沟松散物特点及储量计算模型[J];城市地质;2011年03期 |
9 |
解明曙,王玉杰,张洪江,赵院,赵合理;沟道松散堆积物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其数学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0 |
姚智;利用航片时相判断不同类型斜坡变形和滑坡的时间进程特性[J];贵州地质;1996年04期 |
11 |
彭涛;徐刚;夏大庆;;坡面泥石流暴发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及其预测预报[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
12 |
刘强;盘晓东;魏海泉;尹成孝;孙春强;金伯禄;;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序列研究[J];中国地震;2008年03期 |
13 |
裴立斌;蒋向东;付华;葛国志;;对北票市山间河谷区潜水含水层富水规律及开采方案的分析与探讨[J];地下水;2011年03期 |
14 |
;山东某地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J];非金属矿;1978年01期 |
15 |
陈诗恩;;砂矿资源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地质与勘探;1980年01期 |
16 |
李后强,艾南山,苟兴华;段家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的渗流(Percolation)模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3年03期 |
17 |
黄金森;南海黄岩岛的一些地质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0年02期 |
18 |
刘福庆;戴根宝;;南通市地下水三氮污染及其机理分析[J];江苏地质;1986年03期 |
19 |
吴章明,曹忠权,申屠炳明,邓起东;西藏申扎南发现地震地表破裂[J];地震地质;1990年04期 |
20 |
赵奎寰;;我国海岛水资源现状及开发途径[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