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黄花场奥陶纪地层与沉积相分析
【摘要】: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的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和中游的交汇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湖北省内以青峰-襄广断裂为界,分为南部扬子地层区和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宜昌位于扬子地层区的上扬子地层分区,地质变动较少,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
本研究区宜昌黄花场位于黄陵背斜的东翼,在奥陶纪时期处于扬子碳酸盐台地的中北部。黄花场奥陶系剖面不仅结构简单,地层发育完整,各门类化石也非常丰富,研究程度较高,该剖面既是我国奥陶系划分与对比的典型层型剖面,也是大湾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同时还是全球最完美的中-下奥陶统界线剖面。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对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划分并描述其岩性特征,特别是对沉积相标志的研究和对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湖北宜昌黄花场奥陶纪时期的沉积相模式,恢复了当时的沉积环境,明确了当时的古地理演化及海平面升降变化。
湖北宜昌黄花场地区在奥陶纪时期沉积属陆表海性质,它以分布广阔、海水较浅、海底坡度平缓为特征,显示了一种稳定的构造环境,沉积了一套以清水碳酸盐岩为主的岩性。沉积模式主要属滨浅海碳酸盐沉积组合,可划分出浅海陆棚相(含陆棚内盆地相)、盆地边缘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开阔海台地相和局限海台地相六种类型。从西陵峡组至五峰组,是一个海侵范围不断扩大和海水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整个奥陶纪海水进退存在着多旋回现象,主要为四次Ⅲ级旋回,反映了四次海水进退规程。盆地边缘黄花场地区在奥陶纪时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碳酸盐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相的过程。
|
|
|
|
1 |
胡俊;颜英;陈明江;;模式识别在测井资料划分沉积相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
2 |
范善发,周中毅,潘长春,韩林,朱扬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生物标志物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2期 |
3 |
陶树;汤达祯;周传祎;李凤;李婧婧;陈晓智;孟昌衷;;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J];中国地质;2009年02期 |
4 |
汪啸风,曾庆銮,周天梅,倪世钊,徐光洪,李志宏;中国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生物地层[J];中国科学B辑;1983年12期 |
5 |
吴光华;焦养泉;郝运轻;;华北地区东部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特征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4期 |
6 |
张春林;孙粉锦;刘锐娥;张福东;肖红平;伍大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沥青及古油藏生气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6期 |
7 |
门玉澎;马秉峰;;宁夏地区奥陶系页岩气勘探潜力[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5期 |
8 |
徐焕华;杨忠芳;丁海军;;贺兰拗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烃源岩[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3期 |
9 |
丁海军;孟祥化;葛铭;薛怀宇;;从桌子山剖面看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
10 |
丁海军;;贺兰拗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4期 |
11 |
钟德宏;宜都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的接触关系[J];地层学杂志;1988年02期 |
12 |
叶連俊;范德廉;楊哈莉;高文学;;华北地原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化学地史[J];地质科学;1964年03期 |
13 |
裴放;蔡淑华;;河南省确山县独山奥陶系牙形石的发现及意义[J];河南国土资源;1985年04期 |
14 |
汪啸风,曾庆銮,周天梅,倪世钊,项礼文,赖才根;再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与对比[J];地球学报;1986年01期 |
15 |
王敏成;;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J];国土资源;1990年01期 |
16 |
方文祥;渭北煤田奥陶系的划分与对比[J];中国煤田地质;1991年04期 |
17 |
黄月明;;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白云岩储层特征[J];天然气工业;1993年05期 |
18 |
郑聪斌;谢庆邦;;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J];天然气工业;1993年05期 |
19 |
;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4年03期 |
20 |
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支链烷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