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

姜凌  
【摘要】: 地下水资源是干旱区绿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水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加之对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许多绿洲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水质出现恶化,可利用地下水资源日趋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安大学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承担了《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任务,以典型干旱区绿洲——内蒙古阿拉善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对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及承载力,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绿洲的同类研究创造经验。本文作者承担了总项目中的子课题“阿拉善盟腰坝绿洲地下水水质评价”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课题,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重点对腰坝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影响下的水化学场时空演化规律,借助水化学信息全面系统的认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系统,对于评价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发模式,促使绿洲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应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及其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地球化学作用,揭示了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验证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径流途径、排泄方式。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腰坝绿洲不同农灌季节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水化学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但潜水水文化学性质空间变异性较大,主要受含水层介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大,尤其Na~+、Cl~-、SO_4~(2-)空间变异性较大,是决定潜水盐化作用的主要变量。承压水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盐化作用弱。 (2)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和总溶解固体(TDS)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到下表现为TDS由高变低,水化学类型由复杂变简单的反向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在水平方向上,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布特征为东北部的TDS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型水;西南部TDS大部分较高,水质较差,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型水。且TDS含量和水化学类型随季节变化明显,非开采期较开采期TDS含量整体增大,硫酸型和氯型水的分布面积较开采期扩大。 (3)地下水离子比例系数(γ_(Cl~-)/γ_(Ca~(2+))、γ_(Mg~(2+))/γ_(Ca~(2+))、γ_(Na~+))/γ_(Mg~(2+))、γ_(Cl~-)/γ_(HCO_3~(2-))、γ_(Cl~-))/γ_(SO_4~(2-))-、γ_(Na~+))/γ_(Cl~-))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成分总体上受水动力条件和地下水在径流途径上的沿程累积作用影响,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随着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差,Cl~-、Mg~(2+)、Na~+离子等高盐分离子逐渐富集,易溶盐逐渐累积,水体总体向咸化方向发展。 (4)以1968~2006年的地下水水化学资料为基础研究地下水水化学场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得出:腰坝绿洲自开采以来地下水TDS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40mg/L以上,但随年际和位置的不同增加幅度并不均匀,南部TDS增加速率比中部和北部大。水化学类型已由原来以HCO_3-Ca·Mg型为主要转为现在Cl·SO_4-Na.Mg型为主,Ca~(2+)、Mg~(2+)离子基本达到饱和,HCO_3~-虽有增加,但相对含量在减少,Na~+、SO_4~(2-)、Cl~-离子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天然水化学场正在向盐化和碱化以及地下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水质变差的方向演化。 (5)腰坝绿洲地下水的δ~(18)O、δD值都集中沿同位素雨水线分布,标志着绿洲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成因。而且地下水的δ~(18)O和δD值呈现出东北区大于西南区的分布特点,指示着两区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意义,即西南区地下水更多地保存着较冷气候补给环境下的地下水;而东北区,水循环比较积极,为较暖气候环境下补给的地下水。垂向上,氢氧同位素含量十分相近,表明垂向上各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 (6)根据腰坝绿洲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中氚含量的测定结果证实:腰坝绿洲地下水的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东部山前台地裂隙孔隙水、北部孔隙水和西部沙漠潜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山区洪水的垂直渗漏补给。径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天然条件下,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径流,陶苏湖则是腰坝绿洲范围内的局部排泄区;在大规模开发以后,绿洲地下水径流交替严格受到人为开采及开采时段的影响。在开采期内,由于区域降落漏斗的形成,地下水的径流主要是绿洲周边地下水向漏斗中心运移。在非开采期内,地下水位以恢复为主,此时,区内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则主要是由北、西北、西南向绿洲内径流。西南陶苏湖方向的上层咸水向其东北方向运移,源源不断地补给绿洲地下水。 (7)研究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混合作用是控制区域北部和西南部孔隙潜水水化学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但混合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机械混合,在北部伴随着孔隙潜水、洪水、沙漠潜水三种补给水源的混合,还发生了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石膏和二氧化碳的溶解,以及钙离子的吸附和钠离子解析;在西南陶苏湖区伴随着沙漠潜水和洪水两种补给水源的混合,还发生了白云石和方解石沉淀,盐岩、石膏、萤石和二氧化碳的溶解,以及钙离子的吸附和钠离子解析。东部山前台地下水系统与腰坝绿洲地下水系统水力联系紧密,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发生了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石膏、岩盐和萤石的溶解,以及钙离子的吸附和钠离子解析。 (8)影响和决定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规律的因素主要包括:水-岩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和土壤易溶盐含量的影响。①溶解/沉淀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混合作用共同决定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形成特征;②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原始环境,破坏了水化学场的原有模型。③土壤中的易溶盐的溶解及离子交换作用,造成区内地下水SAR值增高,TDS增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考生答题选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4年06期
2 李艳霞;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特点及其改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6期
3 张景平,欧焕起,许家信;沂水县地下水分布规律[J];山东水利;2001年10期
4 张勇;蔡石泉;;青海东部高原山间盆地地下水区域特征与开发利用的初步认识[J];西北地质;1980年01期
5 李巍;朱兴坤;;浅谈泰来县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水质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6 宋辉;丁彩元;王克红;彭亚丽;;沂源断块区中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机理分析[J];地下水;2011年02期
7 邵长庆;王生俊;;高密度电法评价岩溶地下水分布[J];城市地质;2011年02期
8 鄂原;牧区地下水分布概况[J];资源科学;1977年02期
9 朱春林;饶春富;邢志会;胡国华;;红层地下水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1期
10 張宗祜;;河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在水利規划中的意义[J];中国地质;1961年10期
11 ;靠毛主席哲学思想打破“铜川无水论”[J];西北地质;1972年05期
12 刘桂秋;张鹤飞;刘乃瑞;;富砷地下水分布区环境特征[J];灾害学;2008年03期
13 徐志玲;徐永利;李燕萍;;鄂尔多斯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0年04期
14 金培杰,曹玉立;甚低频电磁法在确定滑坡地下水分布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3年02期
15 王慧;;五常市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3期
16 沈盛湘;;厦门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建议[J];地下水;2007年02期
17 杨建锋;万书勤;陈兴华;;中国地下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评价[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18 纪传豪;;编制河南省一个山前平原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的初步经验[J];地质学报;1961年01期
19 张德喜;刘耀增;郭清杰;吴培林;李树田;舒山林;;密县基岩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寻找[J];河南科技;1981年02期
20 崔连生;;长白山区地下水重金属及砷的化学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分布特征[J];吉林地质;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益湘;;安徽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2 郭永海;苏锐;刘淑芬;吕川河;;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3 时洪清;;甘肃北山地区构造体系与地下水分布[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4)[C];1991年
4 王晓东;蒋海云;;四川省乐至县红层地下水分布富集规律及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韩行瑞;;山西省晋城市岩溶地下水新水源地综合调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6 丁金华;年玉花;;泄洪雾化降雨对水布垭大岩淌滑坡地下水分布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易小明;李术才;陈卫忠;戴永浩;;基于混合型快速模拟退火算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明;张桂祥;;合肥“红层”盆地的演变与江淮分水岭地下水的富集特征[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9 刘鑫;魏占民;刘虎;王长生;付小军;;基于GIS的区域性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10 王学印;李仁东;路宝玉;;运用“3S”技术探测管理西北地区水资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薪;河套平原农业灌溉影响下地下水中砷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周志超;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深部地下水成因机制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4年
3 曹国亮;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张晟瑀;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杨智;鄂尔多斯高原海流兔河地下水和地表水交互作用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何建华;疏勒河流域地下水~(14)C年龄校正[D];兰州大学;2013年
7 赵海卿;吉林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及水量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许增光;地下水有机物和重金属迁移与污染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邢立亭;采动条件下锦界矿顶板水循环变异机制与水害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孙芳强;鄂尔多斯盆地都思兔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俐芳;大连石化周边地区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赵钰;黄水河项目区地下水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3 王刚;郑州市北郊水源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初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凯;宁夏枣泉电厂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5 周殷竹;内蒙古河套盆地地下水碳同位素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付梅;成都青白江地区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及质量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全爽;白沙河—墨水河流域地下水向海排泄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8 曹珍珍;延安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污染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高如;复杂环境下山岭隧道区域水流场分布及涌水量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克玲;呼包坳陷东部地下水类型及氮化物分布成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郭晓燕;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与国外相距甚远[N];科技日报;2006年
2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保护地下水,山西有了“硬杠杠”[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通讯员 邢云鹏;山西水资源管理条例修订出台[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记者 刘如春 特约记者 杨焕星;雷州半岛地下水年可采49亿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泓;为干涸大地带来甘霖[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高凡丁;驻马店水利部门问计地勘队伍[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傅淞岩;地源热泵:明日沈阳的环保“中央空调”[N];沈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扬;高科技的国家大剧院[N];北京日报;2007年
9 石英杰张中伟;太行山老区有望告别吃水难[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夏珺;有水的日子好“安逸”[N];人民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