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黄山岩带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因及成矿作用
【摘要】:
新疆北部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发育有一系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其中土墩、香山、黄山、黄山东、葫芦和图拉尔根岩体产出有工业矿床,二红洼和黄山南岩体中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铜镍硫化物矿化。近年来,随着勘探深度和网度的加大,资源量得到了大幅增加,使得该带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个世界级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带。论文选择二红洼、香山、黄山南、黄山、黄山东、葫芦岩体为研究对象,紧扣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关键岩石学问题:①岩浆源区的性质和原生岩浆的组成;②是否有同化混染作用,混染物的类型和混染程度,同化混染作用与硫化物分凝之间的关系;③分离结晶、岩浆演化过程。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就含矿岩体与弱矿化岩体、含硫化物矿床岩体与含氧化物矿床岩体进行系统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含矿岩体岩相分带清楚,岩石蚀变较强;弱矿化岩体岩相分带较差,岩石新鲜,蚀变弱,岩石组合中橄榄岩相所占比例小。
(2)含矿岩体与弱矿化岩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含矿岩体稀土元素总量高于弱矿化岩体,其轻重稀土元素之间以及轻、重两组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程度明显强于弱矿化岩体。
(3)含矿岩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陆壳物质的混染,黄山东和葫芦岩体分别遭受了约5%、5%-10%中-上陆壳物质的混染,黄山、香山岩体遭受了不同程度中-下地壳的混染,而弱矿化的黄山南岩体局部遭受较弱同化混染作用,二红洼岩体基本没有遭受陆壳混染。
(4)利用Mg~#以及液相线橄榄石Fo分子约束原生岩浆的MgO含量。除香山岩体原生岩浆MgO含量下限值稍低(5.0%)外,含矿岩体原生岩浆均为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其中,黄山东岩体的原生岩浆MgO含量为11.6%,黄山岩体和葫芦岩体原生岩浆MgO含量下限值分别为9.2%,7.1%;而弱矿化的二红洼岩体原生岩浆MgO含量为7.1%,黄山南岩体原生岩浆MgO含量下限值为5.7%。
(5)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导致硫化物过饱和熔离的主要原因是岩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过程中富Si组分的加入。
(6)香山中含铜镍矿岩体和香山西含钒钛磁铁矿岩体具有不同成矿专属性的岩石系列。香山中含铜镍矿岩体中无原生磁铁矿出现,岩石化学成分明显富MgO,贫FeO_T、TiO_2,具有较弱的正、负铕异常。含矿岩相m/f值(3.97-5.53),为铁质超基性岩。香山西含钒钛磁铁矿岩体中有一定数量的原生磁铁矿,岩石富FeO_T、TiO_2、Al_2O_3,普遍具有显著的正铕异常。钛铁辉长岩的m/f值(0.68-0.90),属于铁质基性岩。岩浆自身演化过程和流体的广泛参与,应该对形成CuNi-VTi复合型矿床起到了主要作用。
(7)Nd、Sr、Pb同位素及相关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岩体具有相似的岩浆源区。岩浆源区由被消减板片交代的地幔楔物质和软流圈地幔物质组成。岩石圈根部拆沉和软流圈地幔上涌过程中生成了黄山岩带的镁铁-超镁铁岩体。
|
|
|
|
1 |
胡旺亮;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概念模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2 |
杨天奇,姜修道;攀枝花层状含矿岩体的新认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8年02期 |
3 |
杨殿范,李高山;含矿岩体的评价标志──以太行山北段四个岩体为例[J];吉林地质;1994年02期 |
4 |
林师整;我国某地区岩浆岩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77年01期 |
5 |
王韦玉,韦文灼;广西燕山期花岗岩体Sn(W)含矿性的判别及其演化[J];矿产与地质;1985年01期 |
6 |
柴社立,任洪茂,申庆贵,王大勇;吉林红旗岭地区含矿与不含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对比[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4期 |
7 |
连小平;新疆群吉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新疆有色金属;2004年04期 |
8 |
;我国斑岩铜矿含矿岩体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1979年08期 |
9 |
冯本智,杨天奇,姜修道,王松山,胡世珍;攀枝花层状含矿岩体形成时代的新认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5年03期 |
10 |
王韦玉;韦文灼;;广西燕山期花岗岩体含矿(锡、钨)性判别及其演化[J];地质学报;1985年04期 |
11 |
李维绳;某铜镍矿区物化探工作的初步经验[J];地质与勘探;1965年04期 |
12 |
杜玉峰;;西秦岭西部含矿岩体特征及其判别标志[J];西北地质;1982年03期 |
13 |
董显扬;;祁连山含铬铁矿的超基性岩体类型[J];西北地质科学;1982年04期 |
14 |
陈尔臻;吴玉章;;吉林省镍矿地质工作的几点体会[J];吉林地质;1986年04期 |
15 |
杨炳滨,敬占国;新疆北部铜矿床模式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
16 |
董耀松;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床综合找矿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
17 |
刘凤鸣;;新疆尼勒克县群吉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S2期 |
18 |
余达淦;;燕山花岗岩演化与铀矿化富集——对华南一些含铀岩体成岩成矿关系探讨[J];铀矿地质;1979年04期 |
19 |
冉红彦,肖森宏;喀拉通克含矿岩体的微量元素与成岩构造环境[J];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20 |
刘俊梅;徐君;;红旗岭矿区7号岩体东南端隐伏含矿岩体预测[J];中国矿山工程;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