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及姜巴斯套组火山岩研究
【摘要】: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该带西起卡拉麦里清水泉,南明水以东,向北东延伸,与内蒙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相接。该蛇绿岩带在新疆境内,走向NNW,全长约150km,宽5~15km。蛇绿岩分布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石炭系,岩石组合以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为特征,其代表性的地层单元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
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合为变质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和基性熔岩等。该蛇绿岩中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329.9±1.6Ma)证明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时间为早石炭世维宪期。蛇绿岩中辉长岩和基性熔岩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呈平坦型分布,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低,成分上非常相似于正常的MORB,同时无岛弧及洋岛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蛇绿岩很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结合该区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卡拉麦里洋盆形成于泥盆纪初期,最终闭合于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
姜巴斯套组岩石与该蛇绿岩呈构造接触,该组火山岩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并且在第三、四、五岩性段有特征的双峰式组合:碱性玄武岩-酸性火山碎屑岩-粗面岩。该组火山岩除了火山碎屑岩为亚碱性系列外,火山熔岩均为碱性系列。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无明显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元素,相对略亏损高场强元素。通过对该组火山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组火山岩形成于卡拉麦里洋盆闭合碰撞造山后的拉张伸展环境。结合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319.8±2Ma),认为该区在早石炭世末期就进入了碰撞后的陆内伸展拉伸阶段。
综合研究表明,自泥盆纪初期卡拉麦里洋盆打开,至泥盆纪末期该有限洋盆开始闭合,直到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该洋盆完全闭合。随后从早石炭世末期开始,该区又进入了碰撞后的拉张伸展环境,并伴随着双峰式火山岩的出现以及该区北侧的花岗岩浆活动。
|
|
|
|
1 |
李锦轶;肖序常;汤耀庆;赵民;朱宝清;冯益民;;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0年04期 |
2 |
赵玉锁;路彦明;马德锡;;东准卡拉麦里地区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J];西北地质;2008年03期 |
3 |
陈金良;张金燕;贾晨;;卡拉麦里山的狼[J];科学之友(A版);2010年02期 |
4 |
魏大林;;“野羊山”——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见闻[J];大自然;1991年02期 |
5 |
吴郭泉,刘家远,袁奎荣;新疆卡拉麦里富碱花岗岩带组成[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6 |
白学让,原莲肖;东秦岭商丹地区蛇绿岩中的角闪石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年02期 |
7 |
邱瑞照,周肃,邓晋福,李金发,肖庆辉,蔡志勇;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
8 |
韦栋梁;夏斌;周国庆;王冉;钟立峰;万哨凯;;西藏泽当蛇绿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意义[J];地球学报;2006年01期 |
9 |
张扬;何国琦;;甘肃北山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的特征及演化[J];上海地质;1988年03期 |
10 |
刘家远,喻亨祥,吴郭泉;新疆北部卡拉麦里富碱花岗岩带的碱性花岗岩与锡矿[J];岩土工程界;1997年03期 |
11 |
曹圣华,廖六根,邓世权,肖业斌,徐平;西藏班公湖蛇绿岩组合层序、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3期 |
12 |
许荣科;郑有业;党引业;齐建宏;梁积伟;马国桃;;西藏札达曲松一带两条蛇绿岩带的初步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4期 |
13 |
张学奎;曾俊杰;王晓伟;李注苍;齐建宏;;新疆艾母土巴斯它乌蛇绿岩地质特征[J];甘肃地质;2008年01期 |
14 |
邢秀静;;新疆东准噶尔黄羊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04期 |
15 |
董连慧;朱志新;屈迅;王克卓;赵同阳;;新疆蛇绿岩带的分布、特征及研究新进展[J];岩石学报;2010年10期 |
16 |
肖序常;万子益;李光岑;曹佑功;周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邻区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83年02期 |
17 |
汤耀庆,卢一伦;东秦岭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18 |
冯益民;霍有光;;西准噶尔古板块构造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西北地质科学;1987年02期 |
19 |
马中平;夏林圻;徐学义;李向民;夏祖春;王立社;;南天山库勒湖蛇绿岩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20 |
高延林;;青藏高原蛇绿岩和古洋壳恢复重建研究中的问题讨论[J];地质通报;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