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浓度对短程反硝化聚磷效果的影响特性研究
【摘要】:
针对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弊端,本文联合新型的短程硝化技术和反硝化除磷技术,采用厌氧/缺氧SBR反应器,提出以NO_2~-为电子受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其在人工配制有机废水模拟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方面的反应特征与效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厌氧/好氧吸磷污泥中本身就存在短程反硝化聚磷菌,通过逐渐增加NO_2~-浓度及缺氧时间的方法,可有效地驯化反硝化聚磷菌(DPAO)抵抗和利用较高浓度NO_2~-作为电子受体的能力,获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试验证实,在驯化1个月左右时,缺氧吸磷效率可稳定在70%左右。且短程反硝化聚磷菌一旦驯化成熟,其以NO_2~-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的特性是稳定的,不因其他电子受体的存在而发生逆转,所利用的电子受体是以其存在的顺序依次发生的。
(2) NO_2~-投加量是决定反硝化聚磷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NO_2~-不足,出水PO_4~(3-)浓度较高,NO_2~-过量,则影响下一周期的厌氧释磷。当NO_2~-投加量在短程反硝化聚磷菌的耐受范围内时,短程反硝化吸磷速率随着NO_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同时在反应过程中吸磷速率随着NO_2~-的消耗而逐渐降低。而NO_2~-是否对缺氧吸磷产生抑制作用,取决于污泥对NO_2~-的适应程度、NO_2~-浓度及pH值,污泥对NO_2~-的适应程度越高,则污泥具有更强抵抗NO_2~-的能力;NO_2~-浓度越高,PH越低,溶液中水解生成的HNO_2分子就越多,污泥受到的抑制就越强烈。缺氧段NO_2~-的消耗量和吸磷量呈正相关关系。
(3)短程反硝化聚磷工艺要获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和污泥沉降效果,后好氧段必不可少,NO_2~-对后好氧吸磷也会产生影响。在污泥驯化过程中,好氧段中发生聚磷的是纯好氧聚磷菌,其对NO_2~-很敏感;污泥驯化成熟后,系统中利用NO_2~-或O_2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的是同一类菌种,因此,厌氧/缺氧/好氧运行方式的好氧段比厌氧/好氧运行方式的好氧段对NO_2~-具有更强的耐受能力。
(4)碳源浓度是影响反硝化聚磷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碳源不足,厌氧释磷不充分,碳源过量,影响缺氧吸磷效果。本试验中,C/P值为25时,基本满足反硝化聚磷菌对碳源的需求;高于此值,碳源过量;低于此值,碳源不足。厌氧释磷量及厌氧释磷速率均随着C/P值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并不随C/P值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说明当碳源过高时,厌氧释磷量及厌氧释磷速率有可能更多地和微生物组成有关。且在恰当的C/P比下,只有投加了适当的NO_2~-,才能获得良好的除磷效果,说明NO_2~-的投加量也受到C/P比的制约。
(5)在碳源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除磷效果并不完全随着厌氧释磷量的增加而改善,厌氧释磷量与缺氧吸磷量呈现的关系是:若厌氧释磷下降,则缺氧吸磷量下降的幅度更大,若厌氧释磷量上升,则缺氧吸磷量上升得越快,二者成二次多项式关系。
(6)反硝化聚磷菌和聚糖菌共存于除磷系统中,若工艺条件控制不当,则会引发聚糖菌的增殖,使其在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抑制了聚磷菌的活性。本试验引发聚糖菌增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较低的pH值、过长的污泥龄、后好氧段过量曝气、营养元素单一、搅拌速度过大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尚处于推论阶段的原因,即NO_2~-能抑制聚磷菌活性而增强聚糖菌活性。
|
|
|
|
1 |
杨永哲,王蔚蔚,王磊,王韬,王志盈;反硝化聚磷诱导过程中聚磷速率的变化特性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 |
袁林江,张小玲,韩玮,王磊,杨永哲,王志盈;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
3 |
张勇;宋吟玲;;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反应器中聚磷菌实验条件优化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
4 |
吴云;范丙全;隋新华;龚明波;;适应菲胁迫的高效聚磷菌筛选及聚磷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
5 |
彭永臻;郭春艳;徐立杰;李夕耀;袁志国;;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厌氧代谢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
6 |
杨永哲,林燕,袁林江,王志盈,彭党聪;反硝化聚磷的诱导效果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3期 |
7 |
李玲玲;郑西来;吴俊文;李梅;赵淑梅;;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好氧摄磷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8期 |
8 |
高志广;周琪;陈银广;顾国维;;合成与实际污水中聚磷菌厌氧代谢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23期 |
9 |
任晶;肖琳;郑小红;杨柳燕;;转聚磷激酶大肠杆菌诱导表达条件及磷浓度对其除磷能力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08年06期 |
10 |
任世英;张宇红;张武昌;肖天;;海洋聚磷菌Halomonas YSR-3的除磷特性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8年07期 |
11 |
申沛;陈银广;张超;;影响聚磷菌与聚糖菌竞争的关键因素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8年01期 |
12 |
郭春艳;王淑莹;李夕耀;袁志国;彭永臻;;聚磷菌和聚糖菌的竞争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2期 |
13 |
李博;赵敏;李宝赫;刘哲君;;高效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特性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
14 |
苏丹;;低温聚磷菌的筛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0期 |
15 |
陈燕;杨小龙;曹郁生;;1株高效聚磷节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聚磷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6 |
陈亚松;金文标;闫韫;赵勇娇;;高效聚磷菌的筛选及其应用[J];净水技术;2011年02期 |
17 |
黄海波;;反硝化聚磷工艺相关探讨[J];中华民居;2011年08期 |
18 |
张培玉;孙梦;张晨;;一株嗜盐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性能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
19 |
卢文健;杨殿海;郭云;刘巍;;聚磷菌的快速富集及其除磷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6期 |
20 |
周明璟;纪树兰;崔丹红;秦振平;;厌氧/好氧交替快速筛选聚磷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