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及工业原料被广泛的应用,而石油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会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以曹妃甸为研究区域,选取石油类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以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分析研究为基础,通过室内静态吸附试验及微生物自然降解试验,获取相关参数并利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石油类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分布特征,从而揭示了石油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研究成果:
(1)研究区域中四种典型的土壤(粉砂、砂粉土、粉土、粉质粘土)在20℃时吸附平衡时间都在1h左右,其动力学吸附符合Lagergren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2)研究区域中粉砂、粉土及砂粉土对石油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其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337mg/g、12.94mg/g、4.606mg/g。粉质粘土由于吸附能力较大,造成平衡浓度处于较小的范围中,其等温曲线符合线性吸附模式。
(3)以粉砂作为典型介质,利用HDRUS—1D软件模拟了石油类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定水头入渗连续污染的情况下,污染物大约在200d左右穿透5m的包气带进入地下水,其浓度达到初始浓度;而在定水头一次污染的情况下,由于污染物被吸附和降解,其浓度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②在降雨蒸发条件下,污染物经过10a的运移,滞留在地表,最大入渗深度仅在20cm左右,反映出蒸发及吸附作用对石油类污染物的下渗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高浓度的石油废水有压入渗的情况下,对地下水的威胁最大,在短时间内能到达地下水,而落地石油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威胁较小。
本次研究为曹妃甸地区的土壤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齐硕;张蕾;张耀为;;地下水土石油类污染修复技术途径[J];世界地质;2008年03期 |
2 |
朱艳吉;王宝辉;盖翠萍;;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化工时刊;2006年09期 |
3 |
岳战林;蒋平安;贾宏涛;潘峰;王莹;;石油类在环境非敏感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4 |
夏星辉,许嘉琳;应用化学清洗剂去除包气带石油污染物的实验研究[J];环境化学;1997年01期 |
5 |
郑安平,田静;臭氧氧化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试验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8年01期 |
6 |
高太忠,姜鑫,戚鹏,李景印;磁河流域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赋存规律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5期 |
7 |
孙佐辉,廖资生,李同斌;延吉市地下水系统污染现状及包气带自净规律试验研究[J];水文;2003年02期 |
8 |
阎先良;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1993年05期 |
9 |
李志萍,陈肖刚,张宏达;包气带中铅的垂直污染机理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李广贺,张旭,黄巍;石油污染包气带中降解微生物的分布特性[J];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11 |
王金生,李书绅,杨志峰;包气带中~(85)Sr迁移的浓度双峰分布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
12 |
贡俊,苑连菊,杨军耀;太原市冲积平原区包气带防止潜水污染的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3 |
黄廷林,史红星;黄土地区石油类挥发试验与挥发动力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4 |
岳战林;蒋平安;;石油类污染物的特性及环境行为[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
15 |
陈余道,朱学愚,朱学顺,蒋亚萍,解庆林;岩溶裂隙含水层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与水力截获[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
16 |
张学佳;纪巍;康志军;孙大勇;王建;;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自然降解[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年03期 |
17 |
汤鸣皋,王汝秀,杨仪;环境污染物砷在地下水和包气带中的行为、迁移特征及试验方法初探——以苏州市郊某地砷污染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1986年03期 |
18 |
陈余道,朱学愚,刘建立,徐绍辉;淄博市乙烯厂区包气带中石油物质的分布特征及归宿[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9 |
赵林,魏连伟,林学钰;不同状态下包气带除氮及阻止氮污染能力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20 |
张春辉,裴元生;氨氮在大厚度包气带土层中迁移转化的数学模拟[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