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特征
【摘要】: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引起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是卫星重力测量的目标之一,同时对地壳运动模型的研究也是地学上的热点之一。在此基础上,以重力场变化为纽带,将卫星重力与地壳运动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地壳运动引起的区域重力场变化成为一种新的探索。
1、介绍了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并对国内外与重力测量有关的地壳变形模型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体上的阐述。
2、系统的介绍了GRACE卫星计划及主要的重力场模型、GRACE数据计算区域重力场变化的基本原理。在深刻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在重力场模型精度计算、Legendre函数计算、以及高斯平滑计算上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并计算了GRACE卫星09-02s不同阶次地球重力场变化。
3、推导了直立长方体重力异常公式,建立了直立长方体重力异常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分别进行了单个块体在发生伸缩运动、平移运动后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的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单个块体在发生这些运动后,重力异常变化的一些特征。最后对直立长方体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形成多单元块体组合的模型。
4、详细的参考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主要构造运动特征,并用GRACE卫星观测数据计算了西部地区(2009-2004)年120阶(GSM)的重力异常变化。最后运用已有的GPS观测资料,分别在不考虑地形变化和考虑地形变化两种情况下,模拟计算了中国西部地区在印度板块作用下的水平运动过程引起的地球外部重力场变化的分布,并结合地质资料将其与卫星重力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以及造成这两种计算结果差异的因素。
|
|
|
|
1 |
李清林,秦建增,黄邦武,张瑞敏,王雷,张建志;临猗M_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预报过程[J];华北地震科学;2000年04期 |
2 |
刘代芹;王晓强;李杰;布艾杰尔·库尔班;;2009年阿合奇M_S5.5、阿图什M_S5.0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分析[J];内陆地震;2010年02期 |
3 |
李清林;栗文山;黄邦武;王夫运;宋金跃;;京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大同—阳高地震[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1期 |
4 |
许厚泽;重力测量技术及重力学研究进展——(廿三届IUGG大会评述)[J];地理空间信息;2003年03期 |
5 |
冯建林;赵兵;黄邦武;李清林;秦建增;张晓普;张瑞敏;李德庆;;山西地区几次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J];山西地震;2006年04期 |
6 |
刘仲全;澜沧地震前昆明弥渡重力场变化特征[J];地震研究;1993年03期 |
7 |
冯建林;赵兵;;河南范县M_L4.3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6年04期 |
8 |
郑兵;苏琴;向平;王兰;;巴塘6.7级地震和雅江6.0级地震前后三叉口地区重力场变化情况[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
9 |
张鹤;刘天海;刘善华;张云昌;;首都圈断层形变与重力场动态变化分析[J];地震;2010年04期 |
10 |
顾梦林,骆鸣津,卢国合;豫北地区重力场变化和重力仪格值的系统误差[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5年04期 |
11 |
陈素改,陈绍绪,李光振,姚玉致;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1996年01期 |
12 |
孟夏,孟万辉,徐敬文,王力;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
13 |
谢汝一;李清林;秦建增;张瑞敏;徐顺强;冯建林;;汶川8.0级地震前后冀鲁豫地区重力场变化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1期 |
14 |
彭泽辉;李辉;申重阳;孙少安;;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的重力变化插值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3期 |
15 |
冯建林,李清林,秦建增;山西地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_L5.0地震[J];山西地震;2005年03期 |
16 |
郑兵;苏琴;;1990~2005年西昌流动重力测区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及其特征[J];四川地震;2006年04期 |
17 |
胡博;戴勇;邹家义;;2004~2007年晋、冀、蒙交界区重力场变化特征[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
18 |
刘代芹;王晓强;李杰;;利用数值计算方法(Lagrange)研究伽师及邻近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J];高原地震;2009年02期 |
19 |
许仪西;杨婕;张永固;郑永通;林志彬;;福建东南沿海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华南地震;2009年03期 |
20 |
朱治国;王晓强;刘代芹;李杰;祝意青;;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