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MDRPA情况分析及耐药基因初探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进行了耐药基因的检测,从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外膜蛋白0prD2基因缺失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了解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控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保存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PA菌株1287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 COMPACT)鉴定细菌;采用K-B法检测PA临床分离株对11种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对上述药物敏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应用病例对照方法将1287株铜绿假单菌分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和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2018年12月本院15例MDRP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检测MDRPA的耐药基因,分析MDRPA发生机制。结果(1)1287例PA感染患者中885例为MDRPA,MDRPA检出率达到68.76%。PA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青霉素+酶抑制剂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DRPA组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MDRP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标本来源、疾病类型、引流、留置导尿管、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酶抑制剂类药物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入住ICU、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抗真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均是MDR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MDRPA的主要耐药基因分布于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和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基因,包括以下 TEM、CTX-M-1、DHA、OprD2、aac(6')-Ⅱ、ant(2'')-Ⅰ、ant(3'')-Ⅰ共7个基因位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TEM基因检出6例(40.0%),CTX-M-1基因检出 9例(60.0%),DHA基因检出 8例(53.3%),OprD2基因6例(40.0%)。氨基糖苷类耐药aac(6’)-Ⅱ基因检出8例(53.3%),ant(2'')-Ⅰ基因检出6例(40.0%),ant(3'')-Ⅰ基因检出6例(40.0%)。未检测出耐药基因表达的患者4例(26.6%);检测出单一耐药基因表达2例(13.3%);检测出多种耐药基因同时表达9例(60.0%)。结论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MDR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入住ICU、伴有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机械通气、气管插管、介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糖肽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同时应用多种抗菌药物。MDRPA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而对青霉素+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MDRPA的发生机制复杂,其与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出现有关,MDR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基因主要包括TEM、CTX-M-1、DHA、OprD2,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基因主要包括aac(6’)-Ⅱ、ant(2'')-Ⅰ、ant(3'')-Ⅰ,检测出多种耐药基因同时表达9例(60.0%),说明有多种耐药基因共同参与了 MDRPA对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此菌具有非常复杂的耐药机制。MDRPA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不容乐观,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其耐药性及研究MDRPA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针对本院及本地区感染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防止耐药菌株播散,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