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战略系统论

涂向阳  
【摘要】:战略是在竞争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依据自身和环境的总体状况及其演变可能而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谋划的科学和艺术。战略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战略的系统化现象。它包括战略概念和战略思维的系统框架,战略主体的系统化构成,战略主体与环境的系统关系,以及不同战略主体之间的交往系统。战略的系统化现象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早期的战略思想中,比如在孙子兵法中即有战略的分析框架。他所说的五事——“道、天、地、将、法”是所有要取胜的将帅必须遵循的战略分析的系统框架。到了当代战略理论中,特别是在大战略理论中,系统性成为战略内涵的突出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战略的系统化有一演变过程,不断地丰富发展,而在当代演变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战略系统。本文将基于战略思想史的考察对战略系统化现象的演变过程及其系统内涵进行初步的分析。战略系统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战略系统的形成、发展及其最终成熟,主要分析不同战略理论的系统性内涵的逐渐丰富和展开;二是战略概念的系统性内涵或战略思维的结构;三是战略系统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如果把战略系统的演变历程分为形成、拓展、成熟三个阶段,那么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尤其是以《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则可看作其逻辑上渊源的代表。《孙子兵法》的思想之所以博大精深,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道有一定关系。战略的最高境界往往涉及这种整体性的“道”。 战略系统初步形成于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时代,当时战争实践的发展使他们从整体上考察战争成为可能。他们都把战争艺术分为战略与战术两个部分。不同的是,克劳塞维茨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规定战术,若米尼是从战术或大战术的角度来理解战略。若米尼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科学性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战争原则体系,他视在战略决定点上集中优势兵力为理解战争艺术的锁钥,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和原则,然后发展推演与实践相符的应用规则。克劳塞维茨的目标与若米尼有所不同,强调战争艺术并非刻板的操作规程,是为了让人更深入地理解战争整体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整体对于部分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性。在这一时期,战略理论的系统性内涵集中体现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对系统论的另一方面——作为开放系统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较少。自克劳塞维茨和若米尼之后,战略及其系统性内涵成为战争理论研究的重点,战略和战术明确区分开来。 战略系统的拓展大致发生在自戴尔布吕克到李德·哈特这一时期。战争的规模继续扩大,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几乎均卷入其中,并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使战略理论包含全部的决定性因素,有两种不同的进路。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以战争为核心,强调战争与国家存亡攸关,一切资源和力量都应该为战争服务。李德·哈特则把大战略和战略作出区分,强调大战略对战争的控制,不能孤注一掷只求战争的胜利,而应放眼战后的和平作整体筹划。在空间上,海权、空权、陆权理论相继提出,战争成为立体化的对抗。在时间上,战略不再局限于战时,而成为所有时期的治国要素。在战争形式上,游击战争开始受到关注,它实质上是异质系统之间的较量。 战略系统的成熟发生在薄富尔时期至今。这首先是因为人类实践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全球新系统,导致社会系统规律,特别是结构性规律的地位上升,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形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其次是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战略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战略理论与系统思想的内在联系受到关注。系统分析自1951年开始便应用于美国战略决策,后更扩展至工业生产管理、经济政策、公共治理等各个领域,成为处理复杂的宏观问题的首选。战略的系统化或战略系统的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视野,从战略到大战略;二是战略结构,从军事战略到发展战略;三是战略模式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四是战略机制,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五是战略优势,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战略的系统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战略从其定义角度(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问题的筹划和指导)看,是以下三维结构的统一体:目的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这三个维度是统一的,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现象。第二,战略在筹划过程中必须考虑作为开放系统的战略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战略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战略必须依据主体、环境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制订,并随其变化而调整。第三,战略的确定和执行过程是战略主体的系统化过程。资源的配置、组织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的形成,构成了战略主体的结构体系和能力系统。第四,战略涉及交战或竞争态势中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把他们看作特殊的交往大系统。所以战略现象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现象。 战略系统作为战略实践的概念模型与实践理性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实践理性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比如:目的理性、工具理性、交往理性、人道理性、价值理性等等,其中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最为重要,理论上也最为成熟。关于战略系统与理论上对实践的反思之间的关系,有两点值得探讨: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的系统内涵和交往理论的系统论基础。即使工具理性的奠基人韦伯被称为是“十足的实证主义者”,其论述也是着眼于关系,而非孤立的元素。二是战略系统与理论对实践的反思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近似的对应关系。从实践理性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代战略理论的内部结构和形态演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黎宏宝;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3年11期
2 张改清,陈华超;从竞争优势看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J];科技导报;2003年12期
3 李明中;;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架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5期
4 汤坤;乔忠;;走出核心能力识别与培育的认识误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期
5 段宗雷;;试论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基础[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3期
6 青平,李崇光;发展非对称竞争优势:农村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4期
7 曾蓓;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行为生态学透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1期
8 李翠娟,宣国良;知识合作剩余:合作知识创新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7期
9 马丽,郑涛;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8期
10 李翠娟,宣国良;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合作剩余创造机理[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11 谢伟;加工贸易和技术学习[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0期
12 王建秀;;源于物流与供应链的企业竞争优势[J];太原科技;2005年06期
13 杨柳;;超模博弈下的竞争情报研究:基于资源观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14 周华;王新建;;外包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水平上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6年05期
15 闫明磊;;论虚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5期
16 王世权;王丽敏;;竞争战略、企业边界与竞争优势——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8期
17 田雪莹;葛笑春;;企业协同非营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8期
18 李鹏飞;;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5期
19 何燕子;;长株潭传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0 唐建生;和金生;熊德勇;;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组织核心能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前言[A];上海烟草系统2001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1年
2 姚志明;;调优五大结构 整合竞争优势[A];2002“商业结构调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平;;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研究[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曹阳;;我国商业集团整合模式的设计——以零售业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宋献中;张功富;;资本结构、投资行为与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印中华;宋维明;;浅析中国木材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于正东;;基于地方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竞争优势培育研究[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黎志成;陈雪;胡斌;;试论西部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刘文革;;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现代物流能够创造竞争优势[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2年—2003年)[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向阳;战略系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朱永华;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熊连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方润生;企业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3年
8 马丹;中美对外贸易体制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花昭红;顾客视角的动态顾客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赵寿森;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浦琳洁;战略投资的税收筹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张彩茶;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之探讨[D];苏州大学;2007年
3 刘可;顾客价值供求匹配理论及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李乐;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新疆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5 陈茂强;MSF企业的现状诊断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6 徐光顺;论毛泽东五十年代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D];武汉大学;2003年
7 秦少梅;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孙天华;论早期改良派的国防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文海旭;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杨亮;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晋清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战略思想[N];韶关日报;2009年
2 丁晋清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战略思想[N];韶关日报;2009年
3 记者 郑炜君 实习生 李锦;市政协召开中心组学习会[N];嘉兴日报;2010年
4 李飞、特约记者刘胜;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 不断提高领导部队科学发展能力[N];人民武警报;2011年
5 董文先;中国特色与时代融合的战略思想[N];解放军报;2003年
6 丁晋清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战略思想[N];韶关日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陈千学;认真学习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深入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N];人民武警报;2011年
8 张南 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浅议我省公路规划战略思想的调整[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9 肖涛;高擎科学发展大旗[N];西藏日报;2009年
10 杨自度 南通日报高级编辑;关于近期接连发生袭童案的思考[N];南通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