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乡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乡村社会组织,既不同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一类的政治性组织,也不同于村民委员会一类的带有明显行政倾向的“体制内”组织(1),还不同于农村生产合作社一类的经济性组织,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这类乡村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初乡村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巨大改变的环境中起步,并逐渐得到生长与发展。乡村社会组织立足于民间力量解决问题,互助互帮相亲相爱,是为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和改善乡村民生的新生力量,在乡村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乡村社会组织,学术界的研究论著论文为数十分有限,即使现有的文献也是大多侧重于乡村自治与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关系,对乡村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薄弱,更不要说系统研究了。我以为,很有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当代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揭示和展现乡村社会组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从而很好地促进乡村社会组织的生长和壮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第三部门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围绕当代“乡村社会组织发展”主题,采用个案实证与文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研究。在这里,论文分析了乡村社会组织兴起的背景与特点,描述了乡村社会组织的孵化模式和运行机制,展现了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剖析了乡村社会组织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讨论主题的意义,然后对国内外乡村社会组织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便呈现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动态。接着界定文章涉及的重要概念,继而对文章所使用的理论工具进行阐释,最后一节描述了本文的行文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到第五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对乡村社会组织的演变历史进行梳理,从而为当代乡村社会组织兴起和发展提供一个社会背景。从传统乡村宗族组织入手,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乡村组织的情况,最后落脚到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本章着重论述了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组织的孵化模式以及乡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乡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主体不同,将其孵化模式分为:城市精英带动乡村村民模式、农村精英引领与带动模式、村“两委”倡导与扶持模式、社会工作者培育与促进模式。乡村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主要从组织结构、社会互动及资金管理三方面展开。第二章阐述了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乡村社会组织为乡村居民特别是为农村老人、留守儿童、妇女提供服务、帮助和支持,同时展现出丰富乡村文化、给予精神滋养和推动风俗变革的文化功效,展示了乡村社会组织自我解决社区问题、推动乡村多元主体治理优化以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治理功用。第三章分析了乡村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从乡村社会组织自身来说,乡村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规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自身能力难以适应乡村的需要;乡村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不足及其管理失范。从外部环境来说,主要是政府对乡村社会组织管理不当,准入门槛过高、惯于行政管制以及外部监管乏力。从乡村社会组织的生长环境来说,存在乡村宗法父权制的文化和制度以及乡村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冲突的制约。第四章针对我国乡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路径。首先,加强乡村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乡村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保证乡村社会组织的人力与资金供给。其次,健全乡村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取消高门槛和双重管理体制,完善乡村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乡村社会组织法律制度。其三,重构乡村社会性别文化,推动科学与人文的理念落地生根,改善乡村社会文化土壤。最后,是论文的结论以及对研究前景的预测。在结论中,充分肯定我国乡村社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发展我国乡村社会组织,需要改良乡村的文化土壤。今后要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比较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为我国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