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

刘新力  
【摘要】: 本文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历史沿革、现实状 况和改革的取向;阐释关于改革党的领导制度、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理论 问题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党的领导制度?什么是党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关 系怎样?人们的意见不一。我想努力做一点基础性工作,阐释清楚对一些理论 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不敢奢望形成关于这个领域(更何况人们对这个领域的范 围、研究对象的认识并不一致)的研究的完整体系,只求不自相矛盾,能够自 圆其说;不敢奢望解决这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只求研究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在 执政党条件下,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本文所讲 的党的执政方式主要是指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作用要通过执政来 实现。论文力求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在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内决定取舍、 分清主次,抓住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追求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走到前沿,有所深化。全文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视角、两条理论主线、三 种关系。 以中国现代化的视角统领对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研究,审视其历史、 现实和发展趋向。 贯穿全文的两条理论主线是:一、“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 领导。”二、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本文提出一个总论点: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改革是以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为取向,努力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相 统一,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党章、宪法为根本大法、调整党和国家各种政治关系的 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法律系统,使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 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民主化、 制度化、法律化是总的趋势,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理论主线。 三种关系,一是党内关系。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的重点,是党内民主制 度化。“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 行、易于见效的途径。”二是党政关系。党政职能分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 的执政方式的基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民主化、法治化为导 向,首先提出党政分开,然后上升到依法治国的新境界。从依法治国的高度重 新认识党政关系,即党政关系法治化。三是党群关系。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在 实质上都是党群关系。政治决策是执政党政治领导的重要职能。政治决策符合 人民的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首要问题。党的政治决策运行机制的民主化、科 学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在实质上统一于人民的利 益。 正文分为导论、五章和结束语。 导论。从界定基本概念、廓清研究问题的视界开始,认识党的领导制度在政 治体制中的地位,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政权的领导制度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 和执政方式的关系。对党的领导职能、执政职能给予科学的定位,说明执政党 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其中,关于执政党古义、执欧方式的比泣分 析,反映出作者的思考.在我们所理解的概念框架内,勾勒出全文的逻辑结构、 主要观点和研究对象。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问题。本章以中国 现代化的视角,全景式俯瞰、粗线条勾勒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 式的沿革、作用、积弊及改革取向。本章的基本思路是:一、正确认识世界现 代化进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中国现代化对党的领导制度、执政方式给予时 空定位。国情与党情是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逻辑 起点。二、分析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的传统优势、劣势和弊端。改革就是 要自觉地兴利除弊。三、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改革的民主化、法治化 取向。本文提出的对赁性建议是:党的领导制区、执政方式改革的民主化、法治 化,应该丞视开发“体制内民主政治资瞩飞‘用足\‘用好’9制度,使民主 制度化、法裸化. 第二章论述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执政方式的问题。政党制度诀定 执政党的领导制度、执政方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现代化对政党 制度的历史选择。本章比较了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 分析了我国的政党制度与前苏联的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与不同。党的一元化领 导体制对党的执政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领导的一元化’的理讼 是什 么?怎样毗‘党的领导的一元化”体制?本章对党的无化领导渊作了历史 性述怦,确立了几个相跌联的醉观点,反映了作者的阴.党政职能分开, 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 成果。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研究和解诀党 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即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党的领导 权威与法律权威的关系、党政关系、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论述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虞云耀;;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持——读《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新论》[J];求是;2008年19期
2 卫刘华;李怀琴;;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吴传鹏,王长云;邓小平党的领导制度思想初探[J];创造;1994年05期
4 赵晓呼;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理论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04期
5 闫东;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薛喜成;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7 刘开寿;关于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经验与思考[J];理论探讨;2004年02期
8 熊若愚,董结琴;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长江论坛;2004年01期
9 王慧;;论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制度推进[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苑晓杰;王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走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1 聂杜娟;;谈谈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理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12 陈世润,胡松,陈聿北;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由“人治”转向“法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3 黄月细,张启胜;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与执政方式的转变[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4 石仑山;论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3期
15 傅静,李克;试析党的执政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6 吕伟利;政治文明建设与执政方式转变初论[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年S1期
17 朱凤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党建理论和执政方式[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8 李红军;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动因及思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9 尹世红;论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和现代化[J];理论界;2004年06期
20 张叶婷;毛泽东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初步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2 刘希刚;;全球化背景下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陈家超;;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A];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林奇富;任明强;;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完善体制——论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存礼;;坚持民主执政 完善执政方式[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6 沈春耀;;坚持依法执政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7 顾荣;;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迅速走向衰败原因探析——从政党执政方式的角度来看[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8 张忆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几点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于桂英;王继元;;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的变革[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10 张劲松;金太军;;民主行政:民主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常超;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永艳;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胡翔;论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歆;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7 王立梅;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特点和完善[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杨绍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金来;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牛余庆;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戴厂华;政治文明建设视野中党的执政方式现代[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3 宋红彦;党执政方式变革及其法律化探析[D];郑州大学;2004年
4 闫东;江泽民执政方式思想的历史考察[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其松;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娟玲;中国共产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比较[D];山西大学;2008年
7 刘军;论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房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梁瑞英;论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毛东进;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贾立政;党执政方式的新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张志明;理论的自觉:我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N];北京日报;2007年
3 刘鹏 朱昔群;当代社会民主党的执政方式[N];学习时报;2006年
4 肖立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N];法制日报;2006年
5 记者 翁若川;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N];杭州日报;2006年
6 山东省泗水县政协主席 刘庆恩;重视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重庆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人:杨孝容;提高执政能力 改进执政方式 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N];重庆日报;2004年
8 潘培民 南陵中学;坚持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N];芜湖日报;2011年
9 ;切实改进执政方式 努力提高执政水平[N];兰州日报;2004年
10 安徽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 程杰;关于实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两个转变[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