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社会资本生成条件和机制初探
【摘要】:
社会资本作为当代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学科范式,已经显现出它与物质(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列的社会价值和学理价值来。文章在对社会资本概念界定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的形式、种类、功能和特征作了简要分析。文章着重探讨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社会资本的生成条件和机制的特殊性一面。社会资本类型多样,功能不一,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生成的条件、机制和方式也各异。文章指出:对于转型中国来说,政治上“体制洞”的存在 、市场因子的渗透、“单位制”“身份制”的相对弱化和伴之而来的“社区制”“契约制”的进一步发育,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化”态势, 以及民族内部传统信任和互惠机制等等都催生了传统性社会资本和现代性社会资本的繁荣和兴盛但前者更加强劲,它们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着或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需因势利导,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文章在方法论上采取了社会学通常做法即经验的实证调查研究与逻辑的理论证明相结合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结合。文章的创见在于三点:一是凸显社会资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两种不同类型并进而分析它们各自生成的条件与机制的不同;二是指出社会资本如同物质(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在总体上是一个中性概念,当它处于不同层面受施于不同主体时会显现出它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来;三是指出抑制传统性社会资本的消极性并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社会资本的必要性和基本策略。文章也简约出几个新提法:转型中国、公权中轴、制度公正;传统性社会资本—现代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积极性—社会资本消极性、伦理契约—法理契约、传统性信任—现代性信任、理性互惠—非理性互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