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李建华  
【摘要】: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转型期的二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发展时期。但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大挑战之一,从而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忧虑。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研究转型期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着重探讨了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和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国转型期区域差距的区域政策建议。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就地区差距扩大问题作总的介绍,同时还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任务和结构。 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目标、主体和手段。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中,都产生了以解决区域经济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区域经济政策定义为:区域经济政策是由政府或其它权威部门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区域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总和。区域经济政策可分为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区域政策。在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需要确定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的主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手段包括: 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布局政策,区域开放政策等,但最重要的是前三者。 第三章从总体上对我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做了一个描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较小。而改革开放以后,无论从增长速度、总量份额和人均相对量方面,中西部与沿海地区 (包括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迅速扩大。中国的地区差距及其扩大,既有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如资源、技术、产业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文章从自然与基础条件、渐进式市场化转变、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以及产业结构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对我国自建国以来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的状况作了一个实证描述。改革开放以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实行的是以地区间平衡(公平)为目标的内陆地区重WP=3点发展战略。它脱离了发展和效率的主题,片面强调了公平目标下地区之间的平衡,并且促成了重复建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东部地区经济重点发展的地区发展战略。此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部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国家积累,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是一种成功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但这一战略迅速扩大了地区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但是在对这一战略目标以及政策手段等问题的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第五章从投资、财政和金融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是两者的人均投资额差距过分悬殊,且这一相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把中央投资项目重点转向沿海地区,形成沿海发达地区中央项目人均投资额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投资额水平。沿海发达地区投资来源多样化,国有经济占投资总额比重迅速下降,非国有经济占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大规模引入外资也是提高这些省区人均投资额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占投资总额比重过高,投资渠道单一,外资投资比重十分低下,人均投资额大大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区域财政政策对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二是区域税收政策,三是中央对地方的特殊性转移支付。财政包干分配机制使收入分配在总体上有利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大了地区差距。体制补助和税收返还两种形式的转移支付达不到均衡各地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并使相对落后地区得不到应有的转移支付资金;在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中,东部地区占的份额较大,没有体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原则。 在已有的众多融资渠道中,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和外资利用三个方面。从三大地带来看,我国银行贷款与存款均呈东、中、西梯度递减。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比重略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增长较快,而中部则明显下降。中西部始终处于“贷大于存”的状态,而东部则基本上处于“存大于贷”的状态。我国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水平还很低。 第六章对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各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包括:合理规划开发区域;以影响要素和企业区际流动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适当采取直接干预措施;建立区域经济政策执行机构;WP=4为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立法保障等。 第七章对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手段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区域政策的总目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在保持发达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提高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子目标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计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衣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05期
3 张森;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区域经济政策与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课题组;区域经济政策与西北区域经济发展[J];开发研究;2002年02期
5 任玉平,南志珍;区域经济政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谭亚川,王林森;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政策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7 靳萍;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跨世纪战略[J];财经科学;2002年S2期
8 戴宾;欧盟国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陈军平;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仁贵,瞿强;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体系评析[J];经济学动态;1995年05期
11 韦铁铱;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域经济政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12 于尔根森;翟祥龙;;区域经济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09期
13 魏后凯;;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力作——评张可云教授的《区域经济政策》一书[J];经济管理;2005年15期
14 周毅;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5 梁俊花;试论山西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经济政策[J];生产力研究;1998年04期
16 李贽;德、日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启示[J];理论导刊;1999年02期
17 ;将开发“大中部”置于区域经济政策首要位置[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9期
18 徐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区域经济政策[J];中国经济问题;1996年05期
19 刘晓萍 ,林勇;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投资;1996年10期
20 保建云;要素配置、企业效率与政策效果——区域经济政策微观依据及其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管镇滨;马锦郁;;西北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张玲;张晓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启示[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冯拾松;;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翠玲;蔡国友;李培进;张传本;吴曙霞;;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成海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分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李琪;张越;;互联网因素对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付晓东;;基于虚拟空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华;中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晶;辽宁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 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金影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财税金融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7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冬;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比较研究[D];宁夏大学;2004年
2 杨秀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4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海英;我国区域经济演化过程中的财政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磊;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石志恒;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赵子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燕;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开峰;宝泉岭局市联手 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路[N];北大荒日报;2011年
2 记者 左文辉;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N];宁波日报;2005年
3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4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哈密地区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回顾[N];哈密报(汉);2008年
6 CUBN记者 陈文喜;生态经济黄三角试行区域经济新路径[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心平;南中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极[N];乐山日报;2009年
8 记者 韩浩 章梅 实习生 洪毅彬 蒲亮 通讯员 关雨;湛江构建区域经济最佳结合点[N];南方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炤坤;山西转型,“两多”“两少”引人注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