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
【摘要】:
1976-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诸多历史
现象,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予以充分的探讨,但是对于此时期的对外开放问题,
却几乎没有人作专门的研究。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而1976-1978年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
开放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
研究此时期的对外开放历程,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
作用。
本论文由导言、七章正文和结束语构成:
导言主要论述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研究的状况以及本论文的基
本构架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写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历史追溯。本章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对外开放的论述为基础,阐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及特征,
以及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之前的对外交往状况,从中分析出历史上中
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第二章写对外开放起步的背景。文章首先分析了七十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变化
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第二部分写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利于加快
与西方的接触。第三部分写中国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所有这一
切都为1976-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写对外开放的实践探索。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领导人鉴于中国
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意识到想发展、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先进国家
学习。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了各个领域的许多代表团,对先进国家的工业、农业、
财政、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考察团一边参观一边学习,感受非
常深刻。收获之一: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但要花大力气。收获之
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收获之三:
外国经济遇到困难,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收获之四: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
对某些规律性问题的了解,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第四章写对外开放的酝酿。这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对外开放的问题。1978
年,中国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国务院务虚会、
全国计划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等
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尤其是国务院务虚会和之后的全国计划会议,集中探讨了对
外开放的问题。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已经达成共识:即
中国应该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要重
视教育、重视人才,同时注意引进国外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要在学习
西方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闭关自守的关系;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
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向西方学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中共中央工作会
WP=4
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下
来。另外,在这一章中把利用外资单独列为一节,主要考虑在利用外资的问题上,
1978年中央政府的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只允许银行贷款到允许
政府间贷款的过程,本文对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写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首先在引进之前提出了引进方
案,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完善相关的法规,吸引外国到中国办展览会,
成立新产品样本样品介绍中心,订购外国报刊,积累外汇为引进项目提供资金保
证,所有这一切都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准备了条件。1978年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技术引进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一年,成交额相当于前5年
(1973-1977)成交总额的两倍,涉及十几个国家几百个厂商。引进较多的行业
是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在引进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般积累经验,
当时的专家、学者指出了在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第六章写1976-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继续执
行毛泽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此基础上号召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此
时期,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贸易团体往来频繁,进出口贸易额增加,签订了一
系列贸易协定。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
第七章写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事务合作。文章首先对中国
对外经济援助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同联合国的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一切有利于中
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结束语中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对外开放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
1976-1978年的对外开放大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作了准备。当然也应该看到,它受“左”倾思想影响
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规律,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通
过对这一时期的总结,概括出经验和教训,并得出结论,对外开放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