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
【摘要】:国家认同概念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长期以来,国家认同被认为语义含糊而显得贫瘠空洞,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苏东剧变,许多国家的稳定和完整出现了严重问题,需要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和进行自我定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强烈冲击着传统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是国家历史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同时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续。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受理性主义主导,对国家认同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建构主义则主要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化进行了分析,而对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内和国际层面的互动则没有涉及。
近年来,形式上的独立与实际的脆弱,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使得这些国家成了冲突和危机的场所,显著地影响国家的生存及对外行为,在遥远的将来似乎依然如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何在?它与当前的国际体系有何关系?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尽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标示着这些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尚未完成,是部分民众国家认同感缺乏或丧失的体现,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又加剧了其国家认同建构的困难。
本文从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历史实践、认知心理与身份认同结合起来研究国家认同,主要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困境:它们需要同时完成融入全球社会和民族国家建构这两大任务,这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论文除导论和余论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从理论上对国家认同进行了梳理。本章首先通过对个人认同、集体认同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得出成功的认同与人们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认同理论对国家领域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本章对国家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国家认同在本质上与合法性紧密相连。当前国家主权的争议也因对合法性的不同理解而展开。最后,讨论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对国家认同不予考虑。由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