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导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扬弃经济主义对“资本”的狭隘认识,借鉴法国社会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资本是积累的劳动”观点,可以获知文化资本是现代资本的一种形式,它是经脑力劳动、教育传承而获得的专有性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经历生成、积累、流动和再生产等环节,形成自身运动,并且遵循正相关原则进行着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现代形式资本的互相转换。由此,文化资本作为一个新范式得以成立。
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具体化的、客观化的和体制化的。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存在于个性主体之中;作为文化资本的载体,这样的主体在社会历史演进中历经知识分子一知识人一文化人的转型。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实现于文化产业之中;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的经济运营活动,它产出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体制化文化资本取决于文化制度的确认;文化资本通过体制化呈现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并反作用于文化制度的沿革和文化模式的构建。
论文分六章依次对文化资本的范畴、运行、转换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制度建设、文化人转型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论证和考察,从而构建起文化资本理论,同时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论文第一章集中阐明“文化资本”范畴。在界定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从比较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入手,给予文化资本以定义。借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一一具体化的、客观化的、体制化的,分别对之进行分析阐发。提出和论述文化资本的六个属性特点,即实在性、虚拟性、个体性、可共享性、专有性和可转换性。从功能上进一步认识文化资本在人的社会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化和知识分子阶层化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论文第二章研究文化资本自身运行的规律。在学理上剖析劳动、资本、文化的内涵,揭示文化资本生成的机制和条件。通过文化资本积累社会意义的分析,阐明文化资本积累的条件性和机制化要求。在对文化传播动因、形态和模式进行历史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本流动现象。着眼文化资本再造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