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
【摘要】: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都对社会的精神资源提出了要求,民族精神正是各个民族或国家走向现代化中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精神基础。本文以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为背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以现代化与民族精神的相互构建为理论分析框架,从宏观上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问题。
论文首先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理论分析,阐明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意义,然后着重分析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与现代化的同质契合和异质冲突,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建构的特点、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代建构的具体途径。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的依据,介绍、评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研究了民族精神基本概念的界定、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定民族的成员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价值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共同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其内涵包括: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话语和意义的存在,而是一种人类为不断实现自身解放,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价值核心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这种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是在民族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发展是民族精神产生和建构的历史前提;人们自己意识到这种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定民族的一种主动追求和自觉践行的理性态度;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精神内涵的价值尺度。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民族精神的功能:整合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第二章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概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理论形态上考察,历史上的中华民族精神曾经历过两次大的历史转换:以伦理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古典民族精神向以政治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近现代民族精神转换;以政治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近现代民族精神向以经济思维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