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

江权  
【摘要】: 一方面,当前的水电开发、战略石油储备、CO2地下隔离、核废料地下处置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性深部工程的建设与规划使得高地应力背景下大型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深部高地应力环境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表现出特殊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使得传统的岩体(石)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和推进学科发展需要,本文围绕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硬岩洞室群稳定性这一主题,以黄河上游拉西瓦水电站大型地下发电厂房洞室群和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南侧的深埋辅助洞为工程研究背景,在继承现有大型地下工程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从硬岩本构模型、围岩变形与破坏模式的评价指标、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辨识方法、数值仿真技术的工程实践步骤共四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深部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概括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获得的有益认识如下: 1.针对传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在模拟高地应力下硬岩脆性破损的范围和深度方面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岩体力学参数随围岩塑性应变发生动态变化的硬岩劣化本构模型(Rock Deterioration Model,RDM),从而实现了对高地应力下地下工程中硬脆性围岩破损的准确模拟。同时,深入论述了模型的数值计算实现方法、后继屈服面非定常性、塑性区二次划分、模型可蜕化性等特点。室内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曲线拟合和锦屏二级水电站大水沟厂房探洞松动圈(EDZ)的模拟等工程实例验证分析有力地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高应力下硬岩的脆性破损和EDZ内岩体力学参数劣化的现象。 2.考虑到洞室开挖后,岩体中主应力在开挖前后发生了大小变化和方向转动的这一应力重分布过程的矢量变化特点,提出了应力松弛系数用以描述平均主应力大小的改变程度,评价围岩的应力松弛范围;提出了主应力转动消散功用以描述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的程度,评价洞室围岩破损的时间演化过程和易失稳部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岩体内形状改变比能和体积改变比能等指标分析和总结了洞室连续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能量、主应力转动消散功调整较剧烈的时段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锦屏二级引水隧洞辅助洞K14~K15段实际开挖过程中岩爆发生的空间位置、岩爆活跃期、大型岩爆发生部位等多方面统计结果分析表明了上述评价指标具有实用性。 3.为解决数值仿真计算时参数给不准的难题,提出了同时结合位移增量和实测松动圈两种量测信息,由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智能反演→反演结果检验三步构成的集成的参数反演分析方法。该集成分析方法较全面地考虑到了不同参数对围岩变形与屈服的敏感程度的差异性、参数辨识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反演参数的多角度检验等反分析的基本问题。 4.鉴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一个渐进式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仿真技术工程应用的PFP(Preparation–Feedback–Prediction, PFP)分析方法,即结合地下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由第一阶段的工程预研究、第二阶段的前期反馈研究、第三阶段的后期预测研究构成。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洞群分期开挖过程中信息量不断增多的特点,结合了数值仿真分析的优势,实现了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的转化。 5.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拉西瓦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研究,系统地从应力场、位移场、弹性应变势能、应力转动消散功和塑性区分布几方面综合分析和揭示了高地应力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岩体力学行为特点,并在前期反馈分析基础上预测了洞室后续开挖的围岩变形规律和可能的破坏模式与空间部位。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较好地应用于该工程的生产建设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权;冯夏庭;陈国庆;苏国韶;;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综合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2 卢书强;巨能攀;许模;邓辉;;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3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4 巨能攀;赵建军;黄润秋;孙传敏;;控制性结构面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冷先伦;盛谦;朱泽奇;张勇慧;;遍布节理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6 祁德庆;徐连民;李瑞;;某大型地下厂房洞室开挖围岩稳定性研究[J];力学季刊;2009年02期
7 卢书强;许模;巨能攀;;澜沧江某电站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FLAC~(3D)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8 王纯瑾;洞室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力学指标评价[J];贵州地质;1988年04期
9 吴浩;王飞;刘灏;;地下洞室选址及稳定性评价[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10 ;白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的几个岩体稳定问题[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11 张文;颜宇森;慎乃齐;张彬;;果子沟1~#隧道南口工程地质安全评价[J];地质与勘探;2008年05期
12 李之达;吴延贞;赵刚;黄强;刘劲勇;;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间的相互作用[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3 常满,郭秀梅;海面电磁波散射的数值仿真[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2期
14 杨翊仁;;对称分段线性振子的次谐分叉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15 赖金星;谢永利;李宁军;;无中导洞施工双连拱隧道的数值模拟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16 李桦;贾地;范晓樯;李晓宇;;高超侧压进气道前/后掠的数值分析和比较[J];推进技术;2007年01期
17 周国宝;王林;;冲击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的数值仿真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07年02期
18 王勇;王德荣;解东升;;道面浅埋爆炸效应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19 邓荣兵;金先龙;陈向东;杜新光;沈建奇;李政;;爆炸冲击波作用下桥梁损伤效应的数值仿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0 宋丽霞;陶干强;孙冰;;某矿山采空区围岩和地表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书强;巨能攀;许模;邓辉;;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甘三才;王颂;王雪波;;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4 李中华;梁杰;;高空羽流流场数值仿真[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陈颖;邓小燕;;基于动脉系统旋动流原理的一种腔静脉滤器及其流场数值仿真[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周凯;张洪军;殷兴景;苏中地;;旋进旋涡流量计结构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詹杰民;李毓湘;;求解高阶Boussinesq方程数值方法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8 乐莉;王俊佳;闫军;;超高速撞击数值算法应用对比研究[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袁化成;江海;刘栋梁;郭荣伟;;成发集团某系列TRT机组进排气蜗壳数值仿真研究[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10 陈众迎;龙连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陈志敏;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压力研究和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3 唐军峰;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胡斌;深切峡谷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闫鑫;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应力释放变形控制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李鸿博;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焦培刚;基于SPH的流体仿真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苏国韶;高地应力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智能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杨启;大型船舶出坞数值仿真研究与试验[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郭富利;堡镇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庆龙;高地应力公路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田志宇;公路小净距隧道相似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谢卓雄;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围岩稳定性及结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李晓娟;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曹君陟;围岩动载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6 郑钢镖;特厚煤层大断面煤巷顶板离层及锚固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冯景伟;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攀峰;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9 王真;单臂架起重机臂架结构变幅运动与动力数值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王博;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运动的数值仿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明李志和 蒲森;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右线穿过极高地应力地段[N];人民铁道;2008年
2 张韶军;提高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N];中国交通报;2010年
3 严镇威 李景寿;溪洛渡亮剑[N];中国电力报;2009年
4 通讯员 刘晓娟 张国正 官国强 蔡晓红;龙溪隧道左线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5 龚渝新 蒲森 李国松 何志平;科技攻关创奇迹[N];人民铁道;2008年
6 通讯员 徐瑞哲 张小果;三维仿真施工应用国内地下特大工程[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记者  徐瑞哲;崇明隧道未动一土完成“彩排”[N];解放日报;2006年
8 记者 严风华;现代设计需建立CAE信息链[N];中国船舶报;2007年
9 马姝瑞;我国破解世界性煤矿安全综采难题[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严镇威 李景寿;洞穿乌蒙 建世界第一流地下电站[N];中国水利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