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非饱和土普适的强度与变形理论研究

程钰  
【摘要】: 对于非饱和土土力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吸力这一基本概念开展的。吸力是土体粒间作用力的宏观表现,与土颗粒的尺寸与分布密切相关。土体中颗粒尺寸与分布的随机性,决定了在饱和度变化过程中,土体基质吸力变化的复杂性。因此,描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土水特征曲线并非一条光滑的曲线,而是一条呈现台阶式起伏的曲线。以往的曲线方程都很少能准确描述土体粒径大小分布与土水特征曲线之间的相似和对应关系。土颗粒的粒径与基质吸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倒数关系,土颗粒粒径越小、基质吸力就越大,反之亦然。然而,土颗粒的尺寸并不会趋近于无限小,存在一个最小极值。因此,土体的基质吸力也存在最大极值。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土水特征曲线方程。 颗粒间一切能有效提高土体抗滑能力的因素都称之为广义吸力,基质吸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饱和度的降低至零,土体间的基质吸力会趋向于一个很大的值,此时土体的强度却不可能趋向于一个很大的值。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吸力对强度发挥了作用。因此,从广义吸力丧失的观点出发研究非饱和土的强度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基质吸力和结构凝聚力两部分对强度的贡献,建立了非饱和土剪切强度方程,该方程可以较准确的反映砂性土和粘性土的强度特性。 非饱和湿胀性土与湿陷性土分别具有亚稳态孔隙比结构和超稳态孔隙比结构,广义吸力是维持这种结构的主要因素。随着广义吸力的丧失,两者均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孔隙状态,土体会向一个稳定孔隙比的状态发展。超孔隙比结构产生膨胀,亚稳孔隙比结构的产生收缩。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很好解释这一统一变形本质的理论。本文基于稳态孔隙比理论和空间状态面的唯一性原理,通过简单叠加广义吸力丧失产生的孔隙比的增量和净应力压缩作用下的孔隙比增量,建立了能够同时反映湿陷性和湿胀性变形的空间状态面方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芳;;非饱和土固结与蠕变的三维解答[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3期
2 刘熙媛;樊申;窦远明;梁方;;河北省非饱和土含水量与抗剪强度参数关系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谈云志;王世梅;;某滑坡滑带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孙宁;;非饱和土土压力计算[J];科技风;2008年16期
5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6 魏月娟;韩云山;孙华东;;降雨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J];河南建材;2010年03期
7 郑乐琴;;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最近发展[J];青海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8 陈振乾,施明恒,虞维平;太阳辐射对沙土内部热湿迁移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5年04期
9 崔凯,李宝元,李兴斯;非饱和土中镉离子迁移规律的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6期
10 黄义,张引科;非饱和土本构关系的混合物理论(Ⅰ)———非线性本构方程和场方程[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02期
11 李顺群;陈淮;刘华新;刘猛;;考虑体积质量变化时非饱和土的土压力系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2 崔颖;缪林昌;;非饱和重塑土的临界状态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年02期
13 李顺群;栾茂田;杨庆;;考虑基质吸力变化时非饱和土的一维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6年09期
14 吴礼舟;黄润秋;董秀军;;非饱和土中的饱和度的求解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15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的应力-含水率-应变关系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16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17 陈勇;刘德富;王世梅;;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参数的试验确定及有限元法[J];岩土力学;2009年02期
18 陈勇;王世梅;;非饱和土体变曲线参数规律及确定方法探讨[J];工业建筑;2009年11期
19 高贵全;杨松;;气封闭情况下的非饱和土实用强度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12期
20 陈宇;李自立;黄志全;邓春芳;李敏芝;;非饱和黄土状土基质吸力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宁;王俊梅;王思敬;刘汉东;胡波;;黄河下游堤防非饱和土边坡渗流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叶为民;王琼;陈宝;黄雨;;上海软土的非饱和特征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海宁;刘汉东;王思敬;;黄河下游堤防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7 陈仲颐;;非饱和土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詹良通;吴宏伟;;新双室非饱和土体积变化测量系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杨代泉;沈珠江;;考虑汽、水、气、热运动与土骨架变形耦合作用的非饱和土广义固结理论[A];首届全国岩土工程博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余文龙;;关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的讨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吴丽君;高速铁路非饱和土固结压缩特性及地基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陈炜昀;非饱和弹性多孔介质中体波与表面波的传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胡冉;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章敏;非饱和土中桩的动力响应与循环荷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昀;非饱和土深基坑围护结构体系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贺再球;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规律及其与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耦合计算[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肖元清;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和基质吸力的现场监测[D];武汉大学;2005年
4 陈勇;清江古树包非饱和滑带土基本特性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型建立[D];三峡大学;2005年
5 胡波;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荣山;北京城铁东直门车站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王福恒;降雨条件下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8 孙健;非饱和土土水特性曲线及导水系数测量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马国涛;数值模拟在渗流及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朱晓源;考虑非饱和土体的土石坝渗流与坝坡稳定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2 张艳江 罗文可;始于垒土攀险峰[N];中国水利报;2002年
3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中的“癌症”被攻克[N];中国交通报;2007年
4 本报特约通讯员李荣惠;让更多科技成果走进西部[N];科技日报;2003年
5 长沙理工大学;攻克工程中的“癌症”[N];科技日报;2007年
6 冷元宝 乔惠忠;构筑水利工程坚固永续的盾牌[N];黄河报;2010年
7 葛运溥;膨胀土地区施工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二手房风险防御有术[N];山西日报;2004年
9 课题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兰雁 陈永;黄河下游堤防淤筑关键技术获突破[N];黄河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