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Au和~(193)Os的高自旋态研究以及~(205)TI~(81+)束缚态β~-衰变的实验准备
【摘要】:本论文分为以下两部分:1)基于传统的在束γ谱学实验技术,利用能量为44 MeV的7~Li束流,通过重粒子熔合蒸发反应 ~(192)Os(~7Li,5n)~(194)Au研究了~(194)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实验中利用12套带BGO反康普顿抑制的的高纯锗探测器及2台平面型探测器组成的1探测器阵列,进行了γ-γ-t及γ-X-t符合测量,记录了约10~8个二重符合事件。本论文工作中,通过分析γ-γ符合关系,并结合~(194)Au中已有的高自旋谱学数据,将建立在组态及(j=P3/2或f5/2)组态上的能级纲图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另外还发现了一个Iπ=20+的四准粒子态,并将其组态指认为分析了建立在πh11/2-1(?)υi13/2-1组态上的转动带的旋称劈裂,发现~(194)Au中的该转动带没有出现Au同位素中其它奇奇核~(188-192)Au相应转动带所呈现的旋称反转现象。通过推转壳模型及总势能表面计算,并结合Au同位素高自旋态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通过将本论文工作中新建立的能级纲图与推转壳模型及总势能表面的计算结果作对比,发现组态及组态有三轴形变的特性,并对该组态下的γ形变进行了相关讨论。此外,本次实验还通过单中子转移反应~(192)Os(~7Li,~6Li)193Os布居了丰中子核~(193)Os的高自旋态,发现了一个寿命为T1/2=110(28)ns的同质异能态,并建议其组态为9/2ˉ[505]Nilsson轨道。本论文工作通过分析K禁戒γ跃迁的性质,对该同质异能态的寿命和组态进行了相关讨论。另外,通过结合深度非弹性碰撞实验~(82)Se+~(192)Os的实验数据,建立了~(193)Os基于该同质异能态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并对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进行了建议。2)本论文工作介绍了预计将要在德国重粒子研究中心GSI开展的裸核~(205)T1~(81+)束缚态β~-衰变寿命测量的实验。虽然早在上世纪40年代,Daudel等人就已经预言了束缚态β~-衰变现象的存在,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直到1992年人们在GSI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了该现象,并且GSI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开展束缚态β~-衰变实验的实验室。本论文中简要介绍了该实验在太阳中微子通量测量问题以及在恒星中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205pb附近的核素合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本论文的最后部分,详细阐述了本次实验测量~(205)T1~(81+)束缚态β~-衰变寿命的实验原理及方法,并结合GSI的加速器、碎片分离器以及实验储存环系统,对本次实验的准备情况做了具体介绍。
|
|
|
|
1 |
丁兵;张玉虎;王海霞;周小红;张宁涛;柳敏良;王世陶;马英君;SASAKIZ Y;YAMADA K;OHSHIMA H;YOKOSE S;ISHIZUKA M;KOMATSUBARA T;FURUNO K;;双奇核~(128)Ⅰ的高自旋态[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3期 |
2 |
张敬业;;~(68)Ge三分叉的性质究竟是什么?[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0年05期 |
3 |
张敬业,李君清,高元义;偶偶核高自旋态的一种双带图象[J];兰州大学学报;1977年03期 |
4 |
王正大;顾金南;;偶偶核高自旋态四带混杂探索[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1期 |
5 |
朱胜江,李明,朱凌燕,甘翠云,萨哈伊,杨利明,朴秀日,温书贤,吴晓光,刘祥安;138Ce的高自旋态与扁椭集体转动带[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6 |
沈肖雁;胡济民;;原子核高自旋态的半经典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08期 |
7 |
桑建平,刘庸;偶偶核高自旋态的微观研究(Ⅰ)理论方案[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4年10期 |
8 |
韩广兵,温书贤,刘祥安,吴晓光,李广生,袁观俊,翁培昆,杨春祥,仝殿民,马英君,陆景斌;~(84)Rb的高自族态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9期 |
9 |
温书贤;李广生;李生岗;翁培焜;竺礼华;张兰宽;余泮水;花鹏飞;袁观俊;杨春祥;孙慧斌;刘亚柏;李源;刘运祚;;~(175)Ta带交叉的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9年00期 |
10 |
廖继志;;偶偶核高自旋态的三带交叉模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0年05期 |
11 |
高元义;;关于用核相图判断高自旋态回弯机制的问题需要商榷[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1年02期 |
12 |
刘颖;吴晓光;竺礼华;李广生;贺创业;李雪琴;潘波;郝昕;李立华;王治民;李忠宇;徐强;王建国;丁怀博;翟建;;~(129)Ce核的三轴性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7年00期 |
13 |
杨福家
,汤家镛;级联过程的衰变规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
14 |
童红,石筑一;微观sdIBM-2+2q.p中核~(138)Ce正宇称能谱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
15 |
王烈林;吴晓光;竺礼华;李广生;郝昕;郑云;贺创业;汪雷;李雪琴;刘颖;潘波;;~(130)Cs手征带的寿命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
16 |
童红,石筑一;~(104)Cd核子顺排特征的微观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
17 |
张彪;竺礼华;孙慧斌;吴晓光;贺创业;郑云;王烈林;徐川;李广生;于蓓蓓;王建国;顾龙;;~(107)Ag的磁偶极双带结构[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
18 |
肖靖,阮图南;整数自旋粒子的方程和波函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0年07期 |
19 |
顾金南;α结团和集体低位态[J];核物理动态;1984年04期 |
20 |
董保国;陈永寿;金星南;;~(84)Zr极高自旋态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4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