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碳与对二氟苯分子激发态的超快非绝热动力学研究
【摘要】:分子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在光反应、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气相分子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过程是指那些在反应动力学中电子激发态无辐射退活的过程,主要包括内转换、系间窜跃、振动弛豫、解离与异构化等。飞秒时间分辨光电子/离子影像技术与飞秒时间分辨质谱技术,可以实时观测与跟踪分子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过程,使得分子超快非绝热动力学成为当今化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领域。实验中选用三类小分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些小分子电子激发态的非绝热动力学。主要的工作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二硫化碳分子里德堡波包组分的含时演化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利用双光子267nm同时激发二硫化碳4d与6s这两组包含自旋分裂的里德堡态,从而制备一个由四个组分态构成的里德堡振动波包,该波包的寿命被测量为830fs。通过光电子能谱上的低能光电子峰中四个特征动能组分的位置和强度的含时变化,观测到了构成里德堡波包的四个自旋分裂态组分的相互演化过程。通过低能光电子峰对应的光电子角分布的含时演化特征,进一步确认参与电离的分子轨道类型,说明里德堡波包的初始组分主要为4d态,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大,6s态组分特征逐渐体现出来。
第二部分是对二氟苯S1态低振动能区的振动弛豫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利用单光子267nm同时激发对二氟苯S1态的费米共振态51…62与61态,通过光电子能谱上第4th、5th光电子峰的强度的含时变化以及对应的光电子角分布的含时演化特征,观测到了振动能在两个费米共振态51与62之间发生周期性转移的过程,该周期约为20ps。
第三部分是呋喃分子S2态的超快内转换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利用双光子405nm激发呋喃分子的S2态,根据光电子能谱的演化特征,实时观测到了S2态同时向S1态与S3态的超快内转换过程。
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目前最先进的基于液体束技术的液相光电子能谱技术的发展概况、原理、应用与意义,并对该能谱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
|
|
|
1 |
Philip H. Bucksbaum
,侯春风;超快控制[J];世界科学;2003年05期 |
2 |
皮飞鹏,林位株,曾文生,莫党;RBa_2Cu_3O_(7-δ)(R=Y,Pr)薄膜中非平衡载流子的超快弛豫动力学[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年04期 |
3 |
张宏;超短激光脉冲[J];物理实验;2001年01期 |
4 |
;2004—2005年度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介绍[J];物理;2005年06期 |
5 |
吴建光,张正泉;超快飞秒脉冲激光测量技术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96年05期 |
6 |
林戈,陆长富,龚斐,肖红梅,周虹,卢光琇;人类胚胎超快速冷冻保存的初步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年12期 |
7 |
;一种超快和小型的自锁模二极管泵浦激光器[J];激光技术;1995年02期 |
8 |
陈玲燕,顾牡,黎青,项开华,王利明,胡朝存,温树槐,刘开武,杨洪琼,王惠芳;新型超快探测器性能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6年03期 |
9 |
周景林;一种用于云中机载测量的新型超快温度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7年04期 |
10 |
窦恺,靳春明,赵家龙,周方策,田明真,黄世华,虞家琪;光谱烧孔介质中超快光学信号的光谱全息方法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年04期 |
11 |
石英;许瑛珍;苏夏琳;林圣贤;韩克利;;叶绿素a分子在乙醇溶剂中的瞬态吸收研究(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2006年01期 |
12 |
郑蔚,黄志伟,谢树森,陆祖康;超快时间分辨漫反射法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J];光电子.激光;1996年02期 |
13 |
郑蔚,谢树森,黄志伟,陈金铠,陆祖康;一种测量组织光学特性的新方法──超快时间分辨漫反射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4 |
李向党;游离细胞超快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法[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
15 |
牛憨笨;皮秒和飞秒变像管诊断技术在我国的发展[J];光子学报;1987年03期 |
16 |
费浩生;超快速过程测量的频域技术[J];物理;1990年02期 |
17 |
戴戍,邵锐,明海;飞秒激光技术及相关领域[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8年06期 |
18 |
陈国夫,A.芬琪,W.西拜特,W.斯利特;飞秒激光脉冲的生产与应用研究[J];光子学报;1987年03期 |
19 |
陆靖,范康年,LeeSoo-Ying;飞秒脉冲激发的动力学光谱理论——Ⅱ.解离反应的发射光谱[J];中国科学A辑;1997年11期 |
20 |
白光,罗山;Al_2O_3:Ti激光飞秒脉冲重复频率的稳定化[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