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及其在石油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应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工作。
从第一类积分方程的反演求解入手,推导出适合于岩石核磁弛豫多指数反演的两种算法:奇异值分解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和变换反演算法,对这些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理论和实例处理两方面讨论分析了两种算法优缺点。从解的自由度的角度,讨论了解的分辨率,并给出了最优反演模型的选取原则:SVD算法适合于信噪比较高的核磁弛豫数据反演,变换反演算法灵活性较大,适应于较低信噪比的核磁弛豫数据反演。
以中国大量存在的陆相沉积岩为对象,系统研究核磁共振弛豫特征与岩石油层物理性质的关系,阐明核磁共振测量结果与常规岩心分析结果的异同。精选国内近十个大中型油气田有代表性的陆相沉积岩223块,进行了储层流体的核磁共振特征、储层天然气的核磁共振特征、核磁共振T_2谱响应特征、砂岩孔径分布、核磁共振孔隙度及核磁渗透率、储层可动流体及其T_2截止值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在中国开展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针对国内已花费巨额外汇引进了多台美国NUMAR公司核磁共振成像测井仪,而应用效果不好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改善核磁测井的应用效果的方法,自行研制了一套符合我国地质条件的核磁测井精细解释处理软件。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为研究实例,对储层的岩石核磁共振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适合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狮子沟石油储层条件的核磁测井解释参数、解释标准和解释模型,采用自行研制的核磁测井解释软件对狮32井的核磁测井数据进行了精细解释,寻找到11个新的有利层段。
|
|
|
|
1 |
臧士宾;孙玺;袁海燕;郑永仙;;核磁共振技术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青海柴达木盆地为例[J];青海石油;2007年04期 |
2 |
王光海,王瑞平,张凤军,黄隆基;用核磁共振方法确定储层参数[J];测井技术;1997年06期 |
3 |
余光华;;核磁共振测井分析原始含油饱和度误差及地质成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1期 |
4 |
张泽宇;马火林;潘和平;高志强;郭旭洋;;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岩样核磁共振试验分析及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
5 |
蔡剑华;郭和坤;刘卫;;核磁共振岩屑录井及现场应用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4期 |
6 |
程芳,孙德杰,刘杰,张军,高秋涛,李淑云;核磁共振测井(CMR)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6期 |
7 |
方丽;张海博;孔玉霞;;核磁共振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5期 |
8 |
冯周;刘瑞林;应海玲;何风;肖红琳;;岩心CT扫描图像分割计算缝洞孔隙度与测井资料处理结果对比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4期 |
9 |
柯式镇,冯启宁;岩电实验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软件[J];测井技术;1996年05期 |
10 |
David A. Pursell;田增福;;测井分析基础——综合岩心资料和测井分析结果[J];国外油气勘探;1999年01期 |
11 |
杨健龙;张宁生;武凯;李春花;郭平平;;信息融合技术在地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7年03期 |
12 |
张凌;宁伏龙;蒋国盛;吴翔;窦斌;涂运中;;海洋水合物钻探取心与处理现状分析[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S1期 |
13 |
王庆胜;汤达祯;彭美霞;杜飚;;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识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
14 |
廖太平,雷宗明;岩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03期 |
15 |
李传亮;;岩石压缩系数测量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3期 |
16 |
潘克家;陈华;谭永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核磁共振T_2谱多指数反演[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17 |
孙金浩;韩璐;李春宏;;高21、3-6-24块油藏评价方法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5期 |
18 |
张霞林;关文龙;;阿曼特大型复杂裂缝碳酸盐油田的岩心分析项目[J];国外油田工程;2009年01期 |
19 |
阮宝涛;孙圆辉;苏爱武;李忠诚;景彬彬;;松辽盆地长岭1号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岩相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9年04期 |
20 |
廖广志;肖立志;谢然红;付娟娟;;内部磁场梯度对火山岩核磁共振特性的影响及其探测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