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质量密近双星的演化及其初始—终止质量关系
【摘要】:
双星系统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对双星系统的研究解决了许多恒星物理上一直困绕我们的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大样本恒星演化需要单个双星系统或单星的性质作为物理输入,而以往单个双星系统的研究工作不能满足大样本恒星演化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对中小质量密近双星的演化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双星演化的基本图象以及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PPE恒星演化程序。最后,应用PPE程序,我们在一个较为密集的网格空间计算了150个星族Ⅰ的密近双星模型。在计算中,假设洛希瓣物质交流(RLOF)不守恒——离开主星的物质有50%从系统丢失,丢失的物质单位质量带走的角动量与主星单位质量带有的角动量一致。混合长参量α取为2,对流超射通过参量δ_(oy)(=0.12)加入。为了论文的完整和比较的方便,我们给出了守恒演化结果。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主星的终止质量(演化到白矮星之后的质量)对RLOF在赫氏空隙发生的起始点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性会随质量增加而增加。但是,与RLOF过程质量与角动量守恒的结果相比,无论模型有没有加入对流超射,主星终止质量对双星系统初始质量比的依赖都不大。在qi=1.1时,我们拟合出了主星的终止质量M_(1f)与初始质量M_(li)和RLOF开始时主星半径R的关系,误差小于2.61%。此外,非守恒模型的RLOF过程似乎比守恒情形下更稳定。在我们的结果中,对初始质量比为4的模型,只要主星初始质量不是特别小(≥2M_(?)),RLOF过程总是动力学稳定的。而在守恒假设下,所有模型(qi=4.0)的RLOF过程均为动力学非稳定。
在讨论对流超射对模型的影响时我们注意到,由于对流超射的加入,恒星的He和C燃烧相对无超射模型有所提前,主星最终质量也有所增加(for M_(li)>1.6M_(?))。但对于小质量双星,对流超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同时,我们还得到了一批低质量HeCO混合白矮星(~0.33M_(?)),Han在守恒的演化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表明低质量CO白矮星可以通过双星系统的Case B演化形成,那么由Marsh's小组观测得到的质量低于0.5M_(?)。的白矮星(被认为是He白矮星)有一些可能是CO白矮星。
|
|
|
|
1 |
翟迪生,张荣显;飞马座两个全食型密近双星的光电测光研究[J];科学通报;1979年21期 |
2 |
谭徽松,潘开科,汪洵浩;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Ⅱ)──自转同步性的计算[J];天体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
3 |
刘林,黄珹;密近双星动力学的几个问题[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4年04期 |
4 |
潘开科,谭徽松,汪洵浩;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J];天体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5 |
陈广瑜;密近双星研究近况(一九八三年元月廿一日向云南天文台恒星室所作的学术报告)[J];天文研究与技术;1983年01期 |
6 |
王钢,胡景耀,钱忠钰,周旭;RS CVn型密近双星系统的红外辐射[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4期 |
7 |
刘学富,罗承忠,芦圣治,孙岳;密近双星VW Cep光变起伏的物理机制与轨道周期变化的数值分析[J];科学通报;1981年15期 |
8 |
周洪楠;陆廷卫;余英娟;;摄动位对密近双星内Lagrangian点位置和Roche瓣大小的影响[J];天文学报;1984年03期 |
9 |
潘开科,谭徽松;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V)轨道圆化[J];天体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10 |
李立芳;密近双星的演化链[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0年01期 |
11 |
张荣显,张济同,李奇生,翟迪生;食双星V375 Cas的光电测光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6年03期 |
12 |
潘开科;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Ⅳ)实测与两种理论指标值比较[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年04期 |
13 |
刘林;关于洛希模型的一点讨论[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3期 |
14 |
杨远贵;来春富;;密近双星的Roche势的计算[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5 |
刘学富,王钢,郭子和,贾贵山;密近双星44i Boo的光变起伏及轨道周期的变化[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4年01期 |
16 |
李林森;三类密近双星自转同步性参量的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J];天体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17 |
刘清耀;杨毓兰;陆力;王毕;;密近双星御夫座ZZ[J];天文学报;1983年03期 |
18 |
周洪楠;朱涛;;密近双星中由初速变化产生的粒子抛射过程[J];天文学报;1986年02期 |
19 |
潘开科;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Ⅲ)──同步性的统计性质[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年03期 |
20 |
杨远贵;;如何计算密近双星中光时轨道效应[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