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恒速压汞、常规压汞、岩心驱替等实验手段对杏南扶杨油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流体性质进行了分析,根据扶杨油层的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开展了改善注水、注气两种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筛选出了适合杏南扶杨油层的改善注水剂SL-2,利用该改善注水剂溶液驱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动油饱和度明显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到了30%左右,油、水两相共渗区范围扩大,采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注水压力梯度的降低在9.25%-17.9%之间,采出程度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11.78%~18.19%;注气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杏南扶杨油层原油可以与CO2形成混相,混相压力在20-25MPa之间,接近扶杨油层地层压力上限,扶杨油层裂缝发育地区不宜采用气驱或者在进行调剖的基础上进行气驱;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杏南过渡带井网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含钙特低渗透储层与表外储层组成一套井网的可行性,同时试验区开发效果证实了数值模拟的结果:含钙特低渗透储层和薄差储层组成一套井网开发后薄差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明显提高,原井网部分动用较差油层动用程度得到提高,试验区内新老油井都见到注水效果,递减较小。
|
|
|
|
1 |
袁向春,杨凤波;高含水期注采井网的重组调整[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
2 |
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的合理井网和注采原则──低渗透油田开发系列论文之二[J];断块油气田;1994年05期 |
3 |
程林松,郎兆新;水平井五点井网的研究及对比[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年04期 |
4 |
么世椿,洪冀春,徐明霞;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布井方式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1期 |
5 |
邓明胜,汪福成,迟田立,王建华,崔玉婷;朝阳沟裂缝性低渗透油田井网适应性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6期 |
6 |
张应安,张应富,艾长风;低渗透油藏超裂缝延伸压力注水方法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2期 |
7 |
赵春森,肖丹凤,宋文玲,冯凤萍,单春龙;水平井与直井交错井网优化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1期 |
8 |
张世明,刘志宏,万海艳,戴涛,韩子臣;整装油田高含水后期井网重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年02期 |
9 |
张军科;倪军锋;胡烈霞;马香丽;;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1油环产能恢复研究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1期 |
10 |
赵欣梅,李迎伟,林洪科;抽油井井网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年02期 |
11 |
周志军,宋洪才,孟令波,于学惠,于孝玉;低渗透裂缝性油田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研究——以两井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3期 |
12 |
王大为;李晓平;;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研究进展[J];岩性油气藏;2011年02期 |
13 |
王冬梅,郝悦兴,朱雷;三元复合驱合理井网、井距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3期 |
14 |
周贤斌,姚美兰,闪俊梅;电导率异常检测识别裂缝在BL油田低孔低渗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1期 |
15 |
任宏冰;;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
16 |
邵保林;;孤东油田八区不稳定注水适应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
17 |
宋文玲,冯凤萍,赵春森,眭明庆,单春龙;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与直井混合井网产能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8 |
符翔;韩国庆;安永生;;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优化五点法水平井井网[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2期 |
19 |
尹洪军;周洪亮;李美方;钟会影;;水平井井网渗流场的流线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20 |
李民勇;肖勇军;王涛;;坪北低渗透油藏局部强化注水的实践[J];江汉石油科技;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