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薄膜及其它固相介质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原位合成及性能研究

刘淑霞  
【摘要】: 由于其量子限域效应、高比表面积及其在光学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金属纳米粒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然而在制备功能材料和器件时通常要求将纳米粒子在基质中或基质表面进行组装和有效固定。与溶胶分散体系相比,固体介质对纳米粒子的稳定效果更好,本文旨在探索在超薄膜和其它固相介质中原位合成金属纳米粒子及其控制因素。除此之外,本论文也探索了大孔基质材料和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方法。 模板法是制备一维纳米材料及多孔结构的有效方法。我们首次以人发为模板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多孔陶瓷微米管,微米管具有微米/纳米阶层多孔结构,人发的表皮结构也得到了有效复制。冰可以在冷冻过程中形成取向并被固定,与溶胶-凝胶过程相结合不需外加模板即可制备具有独特形貌的三维多孔陶瓷及炭材料。 金属纳米粒子在微米管及聚合物薄膜中的形成受传质等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其在基质中通常分布较为均匀,得到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光学、抗菌等性能。三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受到金属前驱体和基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传质等更多因素的影响。原位法在金属负载均匀性、提高产炭率和催化性能方面都优于顺序法。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复合和半导体纳米线及其组装体,材料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另外,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自组装也是近来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成功制备了海胆状和棒状半导体复合物,复合物的形貌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进行调控。初步探讨了复合物结构的形成机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易家康;;用塑料纳米氧化锡铸造金属物体[J];世界科学;2007年12期
2 何健;黄玉梅;肖敏;;对纳米量级金属粒子热力学性质算法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9年05期
3 杨海涛,申承民,高鸿钧;液相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J];物理;2003年08期
4 杜攀;高姗;;纳米碳管金属复合物的研究进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张太蔚;张露;杨生春;杨志懋;丁秉钧;;银纳米粒子的形状控制合成与应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8期
6 ;辅助材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9年01期
7 郑碧娟;何俊武;胡军辉;;原位包覆金属纳米粒子的规模化制备及应用[J];纳米科技;2010年03期
8 陈玉西;范青明;刘迎新;严巍;;离子液体稳定的金属纳米粒子制备及其催化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02期
9 崔岩,张成义,张万喜,孙广平,孙国恩;聚合物基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2期
10 王建军;宋武林;郭连贵;谢长生;曾大文;;金属纳米粒子氧化机理研究进展[J];兵工学报;2006年06期
11 秦连杰;王卓;贾玉光;徐惠忠;王广东;;AgOx薄膜的形貌、光谱以及激光烧蚀研究(英文)[J];功能材料;2006年01期
12 王德禧;;2005年纳米实用化技术进展(一)[J];塑料工业;2006年01期
13 代榕;;金属纳米粒子的顺磁磁化率[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4 刘苗苗;刘刚;吴惠霞;杨仕平;;碳纳米管表面铜和银纳米粒子的修饰[J];广州化工;2011年09期
15 毛强强;熊芳馨;赵静;刘善堂;;硅基上端基为羧基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6 陈平;左芳;董星龙;钟武波;;聚合物-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年02期
17 李贵安;;纳米粒子与染料超分子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收红移机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8 李中春;陈旭红;赵兴红;赵祯怡;;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19 GROUCHKO Michael;KAMYSHNY Alexander;MIHAILESCU Cristina Florentina;ANGHEL Dan Florin;MAGDASSI Shlomo;王晓芳;;室温下具有“内置”机制的导电油墨自烧结研究[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年04期
20 李新贵;孙晋;黄美荣;;聚苯胺/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J];化学进展;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翔;杨志林;任斌;田中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介导金属纳米粒子的长程电磁场耦合[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苑晓;寇元;;离子液体中双组分金属纳米粒子催化氢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邓意达;;空心结构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控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刘航宇;董琳琳;何玲;陶国宏;;介孔结构硅氧化物保护的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张光晋;刘荣基;;纳米炭/金属纳米粒子/杂多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电催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刘必聚;王翔;任斌;;金属纳米粒子的吸收散射分离及其与SERS的关联[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娄舒洁;苑晓;寇元;;Pt-Pd双金属纳米粒子催化的水相无碱醇氧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许并社;贾虎生;市野赖英喜;;电子束辐照引起的金属纳米粒子的迁移和接合[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芦晓然;彭晓宏;吴升;;聚酰胺胺树形聚合物负载双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谢超;兰韬;董朝青;任吉存;;共振散射相关光谱方法研究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斌;金属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与生物医学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3年
2 张明曦;人工构建类生物体系可控合成金属纳米粒子[D];武汉大学;2010年
3 马会利;分子与惰性金属纳米粒子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鲍洪亮;双金属纳米粒子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薛俊;碳包覆金属纳米粒子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薄祥洁;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乔倩;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氧化锌基电致发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胡建强;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状可控合成及其表征[D];厦门大学;2003年
9 邵从英;生物材料/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曲文刚;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调控及相关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彩凤;混合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锦文;金属纳米粒子制备及其光学增强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彭卉;对称性降低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妹景;金属纳米颗粒的形状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的调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宝娟;小尺寸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频率[D];温州大学;2012年
6 张思诗;金属纳米粒子点阵中等离激元共振诱导的局域场增强量子输运[D];南京大学;2012年
7 李冰;金属纳米粒子结构光学特性及其在光存储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8 芦晓然;杂化树形聚合物负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娟意;复合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小溪;激光烧蚀制备活泼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日本纳米应用竞争激烈 燃料电池明后年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诸玲珍;掌握新材料 掌握未来[N];中国电子报;2003年
3 王林;备受关注的纳米复合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4 于柏林;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研发获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于洋 记者 李泳沩;铜纳米团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吉林日报;2011年
6 张梦然;新技术让玻璃窗变身太阳能电池[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