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摘要】: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资源丰富及存储方便等优点,在移动设备供电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电池的稳定性和运行寿命对于产业化意义重大,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很多,表现错综复杂,其中电催化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论文针对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对不同放电阶段的性能衰减、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稳定性的改进等进行了研究。
以单池放电试验考查了电池和催化剂性能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粒径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阳极催化剂的聚结程度低于阴极,其重要原因在于阳极催化层中钌氧化物或水合氧化物对铂微晶聚结的抑制作用;催化剂的电化学表面积损失率高于比表面积损失率;阳极催化剂中部分钌由阳极透过聚合物电解质膜迁移至阴极,导致催化剂和电池性能的衰减。
考查了温度、电位、中间产物及杂质等因素对电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电极电位的升高加速催化剂粒子的聚结;高温放电时铂钌催化剂的合金化程度有所提高;高电位加速铂钌催化剂中钌的流失;电位波动对电催化剂的影响大于恒定高电位的影响;甲醛和甲酸不利于甲醇氧化反应的进行;Fe~(3+)和Cr~(3+)的存在显著降低电池性能,且电池性能难以恢复。
以电位扫描法快速考查了电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低电位扫描对铂钌催化剂无显著影响;阳极电位超过0.7V时,钌的流失加重;碳载体的氧化处理可提高Pt/C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
制备了聚合物-石墨复合双极板材料,该复合材料在DMFC的阳极和阴极环境中均表现出优良的耐腐蚀性。
|
|
|
|
1 |
衣宝廉,俞红梅;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现状与展望[J];电源技术;2003年S1期 |
2 |
张和平;吝子东;申会堂;;纳米Pt/C电催化剂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S1期 |
3 |
朱科,张继炎,陈延禧;微乳液法制备PEMFC用Pt/C电催化剂[J];电池;2004年05期 |
4 |
许程,唐浩林,木士春,潘牧,袁润章;PEMFC用Pt/CNTs电催化剂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4年10期 |
5 |
陈胜洲;林维明;董新法;;直接甲醇燃料电池PtRuMo/C电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质[J];应用化学;2006年09期 |
6 |
颜大志;祁争健;孙岳明;冯卫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改性阳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7年03期 |
7 |
张俊敏;闻明;李旸;管伟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贵金属;2010年02期 |
8 |
宗军;黄成德;王宇新;;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进展[J];电池;2011年02期 |
9 |
俞守耕;低温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近况[J];电源技术;2004年12期 |
10 |
陈胜洲;林维明;董新法;;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6年01期 |
11 |
陈玲;王新东;郭敏;;DMFC的PtRu-NdO_x/C催化剂合成及性能[J];电源技术;2006年06期 |
12 |
陈梅;王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及现状[J];华商;2007年Z3期 |
13 |
郑俊生;张新胜;李平;袁渭康;;微结构对纳米碳纤维氧阴极还原性能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
14 |
朱科,陈延禧,张继炎;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电源技术;2004年03期 |
15 |
于东生,周震涛;LiMn_(1.5)Co_(0.5)O_4的合成及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J];中国锰业;2004年03期 |
16 |
李文震,梁长海,辛勤;新型碳纳米材料在低温燃料电池催化剂中的应用[J];催化学报;2004年10期 |
17 |
贾荣利,王成扬;炭材料作为电催化剂载体在PEMFC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04年09期 |
18 |
陈维民;孙公权;赵新生;孙丕昌;杨少华;辛勤;;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性能衰减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
19 |
王秀光;刘世斌;李一兵;张忠林;;脉冲电沉积法制备DMFC用Pt-Ru-La/C电催化剂[J];电池;2007年03期 |
20 |
杨伟;陈胜洲;董新法;林维明;;炭气凝胶作为PEMFC电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