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体系的研究
【摘要】:
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理想的清洁替代能源。由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克服了甲醇合成反应的热力学限制,大大提高了合成气的单程转化率。因此,对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syngas-to-dimethyl ether,简称STD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重点对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体系的反应条件影响、复合催化剂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催化性能改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对反应体系建立了热力学平衡模型并结合实际的反应重点考察了原料气、催化剂组成对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体系中甲醇合成和水汽变换反应的不同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各种影响产生的原因。
研究开发了铜锌锰铝四元甲醇合成组分,发现锰在一定的加入量范围内,能够显著地提高催化剂活性。提出一种水热处理的方法,简化了甲醇合成组分的制备过程,明显提高了催化剂活性。
分类考察了各种固体酸甲醇脱水组分的活性。以ZSM-5分子筛为对象,详细考察了酸性对STD催化剂整体活性的影响。发现对于一定量的甲醇合成组分,分子筛的酸量有一个适当的匹配范围。ZSM-5分子筛的酸性对合成甲醇组分的活性有明显的影响。
首次以金属氨络离子溶液、白炭黑、正丁胺等为原料直接水热合成了含铜和锌的ZSM-5分子筛,并将其应用于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结合表征实验,分析了二者活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中强酸中心是STD反应的脱水活性中心。
|
|
|
|
1 |
梁生荣,何力,张君涛,郑莉;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王和平;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3年05期 |
3 |
王志良,王金福,刁杰,韩明汉,金涌;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过程化学平衡分析[J];石油化工;2002年02期 |
4 |
李琼玖,漆长席,廖宗富,顾子樵,周述志;从煤炭、天然气制取石油石化产品工艺技术[J];化肥设计;2003年03期 |
5 |
;韩国开发出合成气一步合成二甲醚双功能高效催化剂[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0年01期 |
6 |
;合成气经由二甲醚(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J];化工科技市场;2007年12期 |
7 |
;用于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的催化剂[J];石油化工;2008年06期 |
8 |
郭俊旺,牛玉琴,张碧江;气-液-固三相合成二甲醚技术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6年04期 |
9 |
高扬,宫丽红,沙雪清,史克英;纯氧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10 |
刘宏伟,刘殿华,应卫勇,房鼎业;含氮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复合催化剂与混合催化剂性能及本征动力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11 |
黄克权;合成气制二甲醚替代联醇和碳铵[J];煤炭转化;1993年02期 |
12 |
王丹;李文风;吴迪;刘环;;二甲醚合成技术及深加工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
13 |
刘殿华,曹发海,应卫勇,房鼎业,林荆;三相床中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3期 |
14 |
蔡飞鹏;林乐腾;孙立;;二甲醚合成技术研究概况[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年05期 |
15 |
李文鹏;张宏峰;李影辉;张勇军;曾群英;;二甲醚生产技术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8年09期 |
16 |
刘宗海;芦天亮;胡慧峰;牛清华;苏运来;;沉淀介质pH对合成二甲醚用催化剂CuO-ZnO-ZrO_2/HZSM-5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2期 |
17 |
杨胜民;二甲醚生产工艺的现状与开发性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0年07期 |
18 |
康举;韩利华;梁英华;;二甲醚生产工艺技术进展[J];河北化工;2007年11期 |
19 |
陈莹;刘超锋;梁基照;赵彬;倪平平;;年产1万吨二甲醚固定床反应器设计[J];广州化工;2008年06期 |
20 |
张鸿彦;赵军;许庆利;;生物质气合成燃料二甲醚[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