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SFE-HPLC中药分析平台的构建及其方法学研究
【摘要】:
中药现代化研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构建高通量的样品提取、分离和鉴定平台及发展新型数据处理方法是其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发展了红豆杉中紫杉醇以及石芽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基于十通阀/定量环接口,构建了2D-HPLC-APCI-MS/MS联用系统,并对石芽茶进行了全分析。共鉴定出57个组分,总系统峰容量达到1240。为进一步发展中药的新型分离鉴定系统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以切换阀/捕集柱为接口,根据样品在流路中输运特征的差异,构建了两种新型的超临界流体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FE-HPLC)在线联用系统。不仅可以消除离线分析时样品损失、降解和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对连续时间段的萃取产物进行快速分析检测。从而可以有效监控萃取过程,为优化萃取工艺条件提供实验数据。将构建的联用系统应用于灵芝子实体的高效萃取、分离分析和实时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针对中药组分的复杂性,构建了新型的SFE-2D-HPLC-APCI-MS/MS在线联用系统,实现了样品的预处理、分离、检测和鉴定的集成。采用该系统发展了灵芝子实体的全分析方法,分离鉴定出73种化合物,总系统峰容量达到1643。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峰容量、高分离能力、高定性能力、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等优点,可以广泛用于中药研究。
通过结合相似度软件和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六味地黄丸的HPLC精细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实现了不同来源与工艺所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的鉴别。结合PCA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法,对不同种类、不同厂家以及不同批次的人参和西洋参产品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可根据产品性质的不同实现很好的分类,并将未知样品的预测准确度提高到91.7%,达到了采用单一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
|
|
|
1 |
王丽霞;万素君;;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年08期 |
2 |
付绍平;杨博;陈彤;鱼红闪;金凤燮;;北五味子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J];色谱;2008年01期 |
3 |
李宇翔;王丽;唐书明;李清禄;;虎杖HPLC指纹图谱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05期 |
4 |
杨柳;何娟;王学斌;;现代分析仪器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2006年04期 |
5 |
冯文宇,彭峰,何兵,邱华荣,田吉;金银花及其提取物指纹图谱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6 |
邹纯才,方洪壮,刘娟,鄢海燕;数字化色谱指纹谱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年05期 |
7 |
冯文宇,邱华荣,田吉,杜军,何兵;青银注射液指纹图谱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02期 |
8 |
李永吉,秦晶,赵继会,吕邵娃;广炎灵注射剂半成品指纹图谱初步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4年03期 |
9 |
王青;曹进;任钧国;林成仁;刘建勋;;对复方中药化学质量研究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0年02期 |
10 |
丁雪;石力夫;杨璐;;新型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6期 |
11 |
易伦朝,谢培山,梁逸曾,赵宇;青皮的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年06期 |
12 |
邱红鑫;黄庆德;陈丹;叶梦屏;于丽丽;;生物色谱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1期 |
13 |
袁嘉丽,李庆生;基因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医药研究;2002年01期 |
14 |
刘洋;石任兵;刘斌;宋文婷;;丹参药材化学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5 |
王振中;李家春;窦霞;赵祎武;毕宇安;萧伟;段金廒;;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鉴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6 |
方洪壮;李百强;方芳;崔晓彪;高旭光;;满山红油液相色谱指纹特征的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0年06期 |
17 |
王二丽,陈丹,包国荣;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3年02期 |
18 |
周丽娟;刘清飞;王义明;罗国安;;毛细管电泳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2期 |
19 |
刘兴豪;施奇武;张建;冯修军;刘小杰;黄婉霞;;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9年09期 |
20 |
王芳;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