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工艺模拟及优化
【摘要】:本研究基于世界首套40万吨/年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的工业示范装置运行数据,深入研究催化裂解制烯烃的工艺和过程优化。根据实际生产装置物流组成、产物组成,以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单元的高能耗分离装置为研究课题,采用分级精馏、热泵、乙烯制冷、丙烯制冷、夹点换热等措施,对深冷分离装置进行工艺和能量优化。首先通过关键组分的热力学性质研究,采用非极性体系的汽液相PR状态热力学方程,以流程稳态模拟技术作为研究方法,结合Aspen Plus商业模拟软件建立准确的的精馏分离数学模型,考察理论板数、各塔压力/温度、回流比等工艺参数对分离指标的影响。通过与工业示范生产装置对比,流程模拟与操作数据、设计数据吻合,关键位置的温度值与运行装置相差±5℃以内,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聚合级乙烯产品30.00%,聚合级丙烯产品23.30%,双烯烃收率为53.30%,高于传统蒸汽裂解的乙烯丙烯收率(45%~48%)。其次在模型基础上对目前装置存在能耗瓶颈进行优化。通过模拟计算、热力学与实际数据比较建立合理的工艺流程,经过数据分析和换热网络的对比等方法,优化烯烃分离流程降低能耗,建立能耗比较模型。从定性到定量,有针对性地过对每个精馏体系进行分离优化,确定最佳进料塔板位置和最优回流比。结合夹点技术和Aspen Energy Analyzer对目前装置存在能耗瓶颈进行优化,通过换热网络的优化,能量逐级利用等手段,对不同工艺流程的能耗进行计算比较,减少装置能耗。优化的研究结果与基础工况相比,优化后总冷负荷减少10.55%,优化效果明显。综上,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轻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分离单元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
|
|
1 |
韩敬友;张东明;;烯烃生产工艺技术比较分析[J];化学工业;2013年09期 |
2 |
叶鹏程;方兆华;任其龙;;从炼油厂干气中分离烯烃的技术[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0年04期 |
3 |
;新一代烯烃催化裂解技术实现工业转化[J];化工时刊;2020年11期 |
4 |
李影辉,曾群英,万书宝,迟克彬,王斯晗,杨玉和;碳四烯烃歧化制丙烯技术[J];现代化工;2005年03期 |
5 |
滕加伟,赵国良,谢在库,杨为民;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催化剂[J];石油化工;2004年02期 |
6 |
高耸;;烯烃转换技术的工业应用[J];乙烯工业;2005年03期 |
7 |
戴伟;罗晴;王定博;;烯烃转化生产丙烯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8年05期 |
8 |
杨学萍;轻质烯烃烷烃分离新工艺开发进展[J];化工进展;2005年04期 |
9 |
;繁荣的亚洲烯烃产业[J];化工文摘;2006年03期 |
10 |
赵国良,滕加伟,许宁,唐颐,谢在库,杨为民,陈庆龄;高硅MCM-22分子筛的合成及其C_4烯烃裂解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11 |
余凡;烯烃业得益于供应紧缺[J];国际化工信息;2004年02期 |
12 |
;亨兹曼拟收购亚洲烯烃资产[J];国际化工信息;2002年12期 |
13 |
朱才铨;朱自强;;用络合吸收法从炼厂气中回收烯烃[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4年06期 |
14 |
梁晓霏;江慧娟;;制备烯烃的各类原料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1年02期 |
15 |
曾新习;2002-2005年亚洲烯烃市场将转旺[J];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11期 |
16 |
;重烯烃高选择性生产丙烯的独特工艺[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0年08期 |
17 |
;烯烃原料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J];乙烯工业;2015年02期 |
18 |
;美国KBR公司授让“Superflex”烯烃催化裂解技术[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年03期 |
19 |
徐克琪;张子鹏;张福琴;;印度烯烃工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年10期 |
20 |
;欧洲烯烃生产上升[J];江苏化工;200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