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消期晚期以来德令哈尕海湖气候环境演变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亚洲中部干旱中心的一部分,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环境变化剧烈,同时又是西风带、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汇的地带,因此其能敏感地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响应。同时,柴达木盆地干旱区地表覆盖的变化和产生的粉尘对区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都能产生影响。因此,开展对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化的历史,而且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尕海湖,是一个硫酸镁亚型的咸水湖。2003年5月,利用汽车钻在尕海湖边取得了长37.05m的岩芯DG03。通过AMS14C测年,建立起了岩芯的年代框架。结合对湖泊岩芯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分析、有机质含量、碳酸盐含量、元素指标Sr/Ba和Si/Al比以及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的测定,重建了尕海湖地区自末次冰消期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序列。尕海湖地区自冰消期晚期以来可划分为四个气候阶段:冰消期晚期(12710-11360 cal. a B. P.),包括了相对暖湿的阿勒罗德期(12710-12380 cal. a B. P.)和极为冷干的新仙女木期(12380-11360 cal. a B. P.);早全新世(11360-8730 cal. a B. P.),温度逐步回升,整体上较为干旱,气候波动明显;中全新世(8730-3200 cal. a B. P.),早期(8730-5390 cal. a B. P.)气候暖湿,为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条件最好的阶段,后期(5390-3200 cal. a B. P.)温度有所降低,气候温凉偏干;晚全新世(3200-0 cal. a B. P.),早期(3200-1950 cal. a B. P.)气候寒冷干燥,环境恶劣,后期(1950 cal.a B. P.以来)温度稍有回升,气候更加干燥,在小冰期,气候表现为冷湿。研究还发现,在新仙女木期并非一直冷干,也存在波动,与古里雅冰芯以及沙漠/黄土过渡带得到的研究结果相似。8730-5390 cal. a B. P.阶段为稳定的暖湿期,与其它气候记录有所差异。在中晚全新世,大致相当于3500-3800 cal a B. P.、4400-4560 cal a B. P.、5100-5200 cal a B. P.时,发生了冷干事件,这些事件可和国内外气候记录进行较好的对比。在大约1500 cal a B. P.左右,尕海湖记录了一次温湿事件。
从测定的湖泊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的稳定碳氧同位素来看,δ18O值的指示意义较为明确,其值高低指示了湖泊流域的蒸降比;而影响δ13C值的因素比较多,较为复杂,其值变化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在430-1270cm段表现为低值,而根据其它代用指标反映该期为干旱的气候条件,结合其沉积特征看,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湖泊水位较低,钻孔位置为滨湖环境,间隙性的淡水输入导致水动力较强,沉积物的粒径较粗,淡水的输入导致Ca~(2+)、CO_3~(2-)浓度不高,因而碳酸盐含量出现低值。地球化学元素指标的变化表明,Sr/Ba比和Si/Al比分别较好的反映了湖水的盐度和流域的风化强度。
根据对尕海湖地区自冰消期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分析,我们趋向于其受低纬地区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的气候耦合系统的变化影响,其驱动力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
|
|
|
1 |
张光威;未次间冰期之后劳伦和科迪勒拉冰盖的形成与发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6期 |
2 |
谭忠成;陆宝宏;胡宾;;基于子波变换的降雨氧同位素时间序列分解及重构[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2期 |
3 |
王松;裴建国;梁建宏;;利用氮氧同位素研究桂林寨底地下河硝酸盐来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4期 |
4 |
渡边兴亚,上宏一,武筱舲,上田丰;天山东部冰川的氧同位素特征(英文)[J];冰川冻土;1983年03期 |
5 |
钱建兴,施光春;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古气候与全新世底界划分[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1期 |
6 |
姚士淮;李先胤;;混合组态壳模型计算氧同位素能谱[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7 |
袁超,于津生;青岛花岗岩类复式岩基的古化石热水体系研究[J];地球化学;1994年01期 |
8 |
杨东生,刘敬秀,于桂香;大别山-苏北榴辉岩带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4年02期 |
9 |
方涛,裘愉卓;白云鄂博矿床独居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化学;1997年01期 |
10 |
史忠生,陈开远,史军,柳保军,何胡军,刘刚;氧同位素分析在东濮凹陷下第三纪沉积环境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5期 |
11 |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不纯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在线分析[J];地球化学;2005年05期 |
12 |
支霞臣;苏皖鲁冀新生代大陆玄武岩的氧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1989年23期 |
13 |
钱建兴,曾成开;南中国海沉积岩芯中古生物地层学的新证据[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1期 |
14 |
方涛,裘愉卓,陈成业,陈洪新,王远军;白云鄂博矿区磷灰石氧同位素研究[J];矿物学报;1995年02期 |
15 |
;菱刈矿山氧同位素晕[J];地质与资源;1995年01期 |
16 |
胡金化,华仁民;模拟浅成热液矿床水—岩反应中全岩氧同位素变化的算法设计[J];江苏地质;1997年03期 |
17 |
刘焱光;李铁刚;吴世迎;孟宪伟;;冲绳海槽中部沉积岩芯的古海洋学研究[J];科学通报;2001年S1期 |
18 |
徐宝龙,周根陶,郑永飞;赤铁矿-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J];地质学报;2003年01期 |
19 |
甄治国;钟巍;薛积彬;刘伟;;洞穴石笋氧同位素古气候重建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0 |
吴敬禄;林琳;曾海鳌;张恩楼;羊向东;;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氧同位素组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