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

丁瑞强  
【摘要】: 本文针对过去动力系统线性误差增长理论研究的不足,利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了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然后利用实际观测资料,结合大气的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利用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确定大气可预报期限的计算方法;最后分别研究了大气中不同变量场天气可预报性和气候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天气可预报性的年代际变化,以及海温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等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1)、对非线性系统的误差发展方程不作线性化近似,直接用原始的误差发展方程来研究初始误差的发展,定义了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的概念,引入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根据非线性混沌动力系统的性质和概率理论,证明了混沌系统误差增长的饱和值定理;根据这个定理,对于一个非线性混沌动力系统而言其平均相对误差增长到达饱和后系统的演变进入了随机运动状态,可预报性丧失,因此,非线性动力系统平均相对误差增长达到饱和的时间即为非线性系统可预报性时间。利用这个定理可以定量地确定混沌系统整体的可预报期限,也可以定量地确定混沌系统单个分量的可预报期限。此外,混沌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局部平均的相对误差增长定量地确定出局部可预报期限的大小。 (2)、一些简单混沌系统的可预报期限与初始误差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线性系数与全局最大Lyapunov指数有关,最大Lyapunov指数越大,则可预报性期限随着初始误差对数的增大线性减少的速率也越大。 (3)、初始误差和参数误差对非线性系统可预报性的影响所起的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初始误差和参数误差的相对大小,当初始误差远大于参数误差时,系统的可预报期限主要由初始误差决定;反过来,当参数误差远大于初始误差时,系统的可预报期限主要由参数误差决定;当初始误差和参数误差大小相当时,两者都对系统的可预报期限起重要作用。 (4)、利用实际观测资料,结合大气的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利用大气的实际观测资料估计大气可预报期限的计算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大气高度场、温度场、纬向风场、经向风场以及垂直速度场等要素场的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要素场,其可预报期限的大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都不一样;对于同一高度层而言,全球大部分地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可预报期限相对较大,纬向风场和经向风场次之,垂直速度场的可预报期限最小。 (5)、在500 hPa高度场上,全年平均的月和季节尺度可预报期限的空间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南北纬向性差异,其中在热带地区月和季节尺度可预报期限都为最大,而从热带地区到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月和季节尺度可预报期限迅速减少。 (6)、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天气可预报性都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具体来说,在对流层各层(850 hPa、500 hPa和200 hPa)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天气可预报性在1980、90年代,与1950、60年代相比较明显增加,而在热带非洲和大西洋地区天气可预报性在1980、90年代,与1950、60年代相比较明显减小;此外,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从1950年代至1990年代天气可预报性明显减小,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天气可预报性明显增加。在平流层的下层(50 hPa),在整个热带地区(30oS~30oN)从1950年代至1990年代可预报期限都明显增加。 (7)、从海温全年平均可预报期限的空间分布来看,可预报期限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即发生ENSO现象的区域,可预报期限基本上都在8个月以上,最大值达到了11个月以上。此外,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大部分地区,可预报期限也相对较高。北太平洋地区、北大西洋地区以及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可预报期限较小。 全球大部分海洋可预报期限都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和热带东南印度洋地区,可以分别发现春季和冬季可预报性障碍对可预报性有很大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伍俊杰;孙友林;陈君;;一种超混沌自动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3期
2 王喜英;许勇;徐伟;张慧清;;非高斯列维噪声激励下非线性系统的Lyapunov指数[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1年02期
3 刘浩;毛家松;高山;贾锋;刘建峰;;一类电机系统的混沌分析及电路实现[J];电工电气;2011年07期
4 李德信;杨世强;;一种非线性系统周期解的延拓算法[J];应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5 赵晓华;戴灿华;;一类4维Lotka-Volterra系统的Hamilton结构及动力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小良;梁亮文;徐慧;李江;;Cantor型人工DNA序列的关联属性及输运性质[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7 王佳;马军海;;基于复杂性原理的黄金市场价格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03期
8 郑佳;文鸿雁;袁昌茂;李超;;基于混沌特性的滑坡监测序列的小波去噪[J];城市勘测;2011年03期
9 刘卫林;;漳河观台站降雨径流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迎春;冯瑞萍;;宁夏各站年降水的非线性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11 赵果庆;田存志;;中美两国三地股指的同步性与传导机制——基于次贷危机以来道琼斯、恒生和上海综合指数日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12 付攀升;刘高;丁亚恒;;岩土体变形位移等维动态实时预报模型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4期
13 罗平;刘恒;景敏卿;;错位安装对多联组配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4 张冬梅;;一类具有对称性的幂零向量场的高阶规范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5 罗平;刘恒;景敏卿;;滚动轴承支承的柔性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1年06期
16 王文杰;徐伟;;随机外激非线性系统FPK方程的四阶中心C-N型隐式差分解[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1年02期
17 李军;张友鹏;;基于高斯过程的混沌时间序列单步与多步预测[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18 张俊峰;冯巧娟;张晓丽;;混沌系统的一种新指数同步方法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09期
19 赵燕;陈洁;;色噪声驱动下延迟双稳系统中的相干共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混沌与Lyapunov指数[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2 金俐;张彦梅;王琪;陆启韶;;关于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Lyapunov指数计算的几个问题[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孔庆凯;贺昌政;;关于一类特殊非线性动力系统稳定性的探讨[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4 李静;杨朝欣;张伟;何斌;;一般四维非线性动力系统规范形的计算[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杜度;张纬康;;海洋生产平台系泊运动中的倍周期分岔与混沌响应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6 康大臣;王元丰;;揭示非线性(力学)现象实质的格伦理论[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郭迎清;徐德民;;振荡控制中加入振荡信号频率大小的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卢俊国;汪小帆;魏荣;王执铨;;用微弱局部反馈控制产生时空混沌[A];第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一)[C];2000年
9 王亮;章光华;符松;;应用耦合映象格子模型模拟Rayleigh-Bénard对流中的结构形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10 王坤;周岩;;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统一模型与主共振解[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瑞强;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李根国;具有分数导数型本构关系的粘弹性结构的静动力学行为分析[D];上海大学;2001年
3 李晓红;微生物发酵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钱长照;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时滞反馈分岔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闫华;非线性通信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陈祖云;煤与瓦斯突出前兆的非线性预测及支持向量机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安鸿伟;混沌动力学与地震油储信息检测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符文彬;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9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帅;新兴市场股票指数期货的定价效率与价格发现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奎;同伦理论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王磊;神经网络中的混沌行为研究及其耦合现象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险峰;时滞状态反馈控制下的Duffing系统的分岔及混沌控制[D];兰州交通大学;2007年
4 杨芳艳;混沌电路的理论分析[D];重庆邮电大学;2006年
5 徐兰;法向Lyapunov指数与渐进稳定的吸引子[D];苏州大学;2004年
6 吴庆初;关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有界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铭;直流PWM调速系统的混沌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郝丽丽;超混沌五阶自治电路的分析及保密通信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伟伟;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的分数阶R(?)ssler系统的混沌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任志军;从时序中计算高阶Lyapunov指数及其在研究脑电高维混沌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云唐;建立现代水文地质学新概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2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陈思中 张俊超;华中科大超常规引进人才拓展出数十个科研新领域[N];科技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