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
【摘要】:
本论文针对东亚夏季风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年代际尺度减弱(Wang, 2001)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果包括三个方面:
一、论文从两份常用再分析资料—ERA-40和NCEP/NCAR的比较出发,通过与观测资料作对比,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及其系统成员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份再分析资料都显示东亚夏季风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减弱现象,表现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北风异常,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西偏南,中纬度西风加强,南极涛动指数自70年代末进入高位相,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显著增强。此外两份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表达存在差异,NCEP/NCAR资料中的年代际变化比ERA资料要强。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来说,ERA资料可信度更高。
二、论文还研究了全球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的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贡献。利用英国Hadley中心1958~1999年逐月变化的海表温度和海冰强迫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9L大气环流模式连续积分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表温度和海冰变化对季风减弱的作用有限,5个试验样本中只有一个可以定性地再现季风减弱的基本特征,但强度偏弱。
三、研究发现冬季北极涛动(AO)/北大西洋涛动(NAO)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可能存在关系,强AO/NAO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地区出现高度负异常,其东部为异常偏南风,其南部由于气压梯度增大,为增强的西风。这样,高度负异常区的东南部出现异常辐合,对应在低层为异常辐散,有利于出现下沉运动。增强的下沉运动加强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其在低层的异常北风(位于我国中东部和临近海区),使夏季偏南风减弱。
|
|
|
|
1 |
陈小婷;李双林;李国平;;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趋势的相反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2 |
江志红;何金海;李建平;杨金虎;王冀;;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J];地理学报;2006年07期 |
3 |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2期 |
4 |
李峰,何金海;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5 |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
6 |
薛峰;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联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
7 |
李峰,何金海;太平洋区域海温跃变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1年01期 |
8 |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
9 |
李忠贤;陈建萍;倪东鸿;曾刚;;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2期 |
10 |
汤绪;陈葆德;梁萍;钱维宏;;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J];气象学报;2009年01期 |
11 |
黄刚,周连童;青藏高原西侧绕流风系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2期 |
12 |
武炳义;张人禾;;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及外强迫异常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13 |
于勇;牛生杰;刘海文;吴自越;;华北盛夏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环流异常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
14 |
施能,朱乾根;1873~1995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J];气象科技;2000年03期 |
15 |
吕俊梅,任菊章,琚建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1期 |
16 |
曾庆存,赵思雄,林朝晖,薛峰;前言——季风研究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方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
17 |
高辉;;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
18 |
曾刚;孙照渤;林朝晖;倪东鸿;;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10年02期 |
19 |
柳艳香,郭裕福;中高纬度气压系统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20 |
魏凤英;;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类型的集成估算模型[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
|